人物梁曉聲:有一個人物的名字叫時代
“如果不飽含深情的話,一個人怎麼能寫100多萬字,他在那兒幹嘛呢?興趣對我本身沒有那麼大的推動力,一定要加入情懷的推動力,而且情懷的推動力一定是主要的。”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作家梁曉聲如是說。
日前,梁曉聲的三卷本長篇小說《人世間》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票數在五部得獎作品中位列第一。
得知獲獎消息時,梁曉聲正在錄制電視台節目。他知曉後的第一反應是關掉手機,因為還要完成錄制。“隻要書出來,能得到讀者的認同,認同度高一些,對我就是最大的欣慰了,對獲獎沒有什麼想法。”
20世紀80年代初,梁曉聲發表《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成為中國知青文學的代表作家。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梁曉聲轉向為平民代言,關注回城知青、下崗工人、進城農民、莘莘學子等,這些平民身影,出現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虛構作品和《中國社會階層分析》《郁悶的中國人》等作品中。
梁曉聲《人世間》共115萬字,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迹為線索,刻畫了10多位平民子弟的跌宕人生。
寫100多萬字的嚴肅文學作品,在如今的文壇已很少見。提及寫作動力,梁曉聲說:“我馬上要到70歲了,寫作對我是一件吃力的事了,首先是身體上就很吃力,頸椎病非常重。在這個情況下,自己寫了這麼多年,也寫了不少的作品,我的夙願,就是要再寫一部作品。”
“再寫一部作品”的夙願,在梁曉聲心中,首先是向現實主義緻敬。“因為我經曆了許多文學流派在中國的發展、變化,比較起來,我最後還是喜歡現實主義,如果我們要讓文學作品和現實發生關系的話,最好還是現實主義,這是我的理解。”
然後,是向工人階級緻敬,他在書中寫到“大三線”的老工人,寫到當時留城的一些年輕工人。“我寫了不少關于知青的作品,當年下鄉的都是一個家庭中的長子、長女,哥哥姐姐都下鄉了,所以回過去看知青文學,那麼多人在寫,但是留城的弟弟妹妹們,他們和城市的關系更緊密,和時代的關系也更緊密,但是他們在文學的形象畫廊中幾乎是缺席的,因此我想為他們也塑造幾個形象,做一種拾遺補缺的事情。《人世間》了卻了我這個願望。”
梁曉聲感慨,大家談論文學總會在說這樣那樣的人物,而在他眼中,還有一個人物,“他的名字叫時代”。
“不論哪個時代,哪個社會,文學的關懷是永遠不該缺位的,這個關懷應該是對于所有人的。”在梁曉聲看來,創作中要關注“他者”,這是一種責任。
梁曉聲說,社會是一本大書,如果内容良好、陽光,一定說明每個人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比如教師的師德,起到的作用是好的,這本好書影響到了人們。像裝修師傅、下崗工人等人,都是讀社會這本“大書”的重要途徑,值得去理解。
哈爾濱,是貫穿梁曉聲寫作的地域背景,少時最熟悉的故土總會成為作家首選。“我在北京居住了40餘年,肯定比哈爾濱時間要長一倍多,之所以願意放在哈爾濱還是熟悉。”
平時寫作時,梁曉聲不用電腦,堅持手寫,以前用稿紙,現在用A4紙。“視力不行了,另外手發抖,本來我的字可以很工整地寫到稿紙裡。”梁曉聲坦言,看到自己寫出的字不如從前那麼好的時候,會有一種沮喪。“這行字怎麼可以是我寫出來的?因此我給人寄去短稿的時候,也是由于自尊心在驅使,贅上幾句話——‘我現在頸椎病太重了,本來我的字寫得還會好一點的。’說明一下這情況”。
梁曉聲一直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他說接着還會出三四本書,同時還有三部電影在拍攝。“别人也覺得很奇怪,我簡直是一個生活内容太單一的人,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愛好,不喜歡聚會,也不喜歡旅遊,唯一喜歡的就是安靜讀書,讀到好書的時候,會很激動,吸一支煙;看一部好電影,一首好詩,有感想了,把它記錄下來。”梁曉聲笑稱,其餘的時間他喜歡做做家務,把家裡的窗戶擦得很幹淨很明亮。
看書寫字,構成梁曉聲主要的生活。“我每天都在想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我一定要在日子裡抓住一種意義。單純的活着本身,不能使我感到意義,我唯一能抓住的,無非就是讀和寫”。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硬漢男星被曝出軌後又拒降8750萬片酬?來“中國網”(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