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山栀子
【别名】黃栀子;黃果樹;栀子;紅枝子;木丹;鮮支;支子;越桃;小卮子;山栀;子越桃山栀子;枝子;黃雞子;黃荑子
【藥性】寒性
【藥味】苦
【歸經】入心經、肝經、肺經、胃經。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葉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禁忌】脾虛便溏者忌服。
【現代藥理研究】
1.栀子對消化系統的影響。(1)保肝作用。(2)利膽作用。(3)對胃液分泌和胃腸蠕動有影響。
2.栀子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
3.栀子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有降低血壓、降低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擴張血管的作用。
【古籍摘要】
《神農本草經》謂主消渴者,以其滋陰壯水而渴自止也;謂其主肢體浮腫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腫自消也;謂其益氣者,以其能除食氣之壯火而氣自得其益也。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恒輔以知母,惟有液滑能通大便,其人大便不實者忌之。
《名醫别錄》:大寒,無毒。主治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藥性賦》:味苦,性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