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适的邊塞詩最為著名

高适的邊塞詩最為著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9:38:45

公元744年,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李白與杜甫如約來到梁宋故地漫遊。與他倆一起的還有另外一個人,高适。三個人志趣相投,談論時局,探讨人生,品酒作詩,在梁園留下了記憶。

此時,李白44歲,高适41歲,杜甫33歲。

然而,誰又能想到,10多年後,李白與高适的相逢卻是站在了對立的審判席上。而一向家庭富裕的杜甫,晚年卻一直依賴高适接濟來度日呢?

他們之間都發生了什麼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下唐朝的另一位大師級的詩人,高适。

高适的邊塞詩最為著名(天命之年迎來開挂人生)1

高适的出身

高适的祖先是渤海高氏,了解曆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姓氏的厲害。他們的老祖宗是姜子牙的七世孫,輔助齊桓公争霸的大将,高傒。

經過幾十代的繁衍,分散到全國各地。其中一支就是高适的家族。盡管經曆了幾百年,朝代的更替,家族盛衰變遷,但是流淌在他們渤海高氏家族血液中的尚武精神,卻一直延續着。

高适的祖父,高偘,曾經做過左監門衛大将軍、安東都護、平原威公,贈左武衛大将軍,死後獲得最高殊榮,陪葬于乾陵。而他的父親高崇文,也曾官至韶州長史。

盡管各種原因,導緻家族落魄,但是家族中的樂觀,積極進取的精神一直根植于高适心中。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了,此時李白剛剛3歲。

時代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公元721年開始,大唐進入到曆史上最鼎盛時期,經濟空前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熱情洋溢、豪邁奔放、浪漫,驕傲,自信。

高适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20歲以後,高适懷着對未來的憧憬,開始離家遠遊。作為一個将門之後,他的遠大理想是做一個像他的祖輩那樣的大英雄,開疆拓土,擊退匈奴,保家衛國。為此,他一直尋找機會。

28歲,高适一路向北,遠到幽燕。當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張守珪屢有戰功,聲名遠揚,于是高适欣然前去投奔。

誰知,軍隊的生活與他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

高适的邊塞詩最為著名(天命之年迎來開挂人生)2

軍隊将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不體恤士兵的辛苦。更讓他不能忍受的是,張守珪率軍在與奚族作戰中,打了敗仗,卻向朝廷謊報軍情,以此來獲得朝廷的賞賜。

為此,高适憤然拿起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燕歌行》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士兵在前線拼死效命,辛苦久戰。而将領卻縱情聲色,臨戰失職,怙寵貪功。

怎能不讓一個心懷遠大抱負的年輕人所厭棄,于是高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離開這裡去參加科舉。

仕途坎坷

公元735年,32歲的高适赴長安參加第一次科舉考試,結果落第了。這次的失敗并未影響高适的進取心,他繼續過着遊曆的生活。在這期間,他遇到了一生中的好友,也是後來詩壇上的巨匠,杜甫。

公元747年的一天,高适在梁宋一代漫無目的的走着,這時他看到遠處迎面走來一個人。這個人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仔細一看,竟然是昔日在長安的舊友,董庭蘭。

有的人可能會問,董庭蘭是誰?

他是當年長安城裡風靡一時的著名琴師,也是衆多詩人贊不絕口的董大。曾經被吏部尚書房琯尊為門客。房琯的祖父房玄基是著名宰相房玄齡的族弟。由此可知房琯也是一個官宦世家。

好友久别重逢,自然是喜出望外。經過一番打聽,高适得知,吏部尚書房琯因受人牽連,被貶為宜春太守。作為房琯的門客,董庭蘭也沒有更好的着落,隻好離開長安。

高适一聽,感慨萬千,想到當年的董大,何等的風光,如今竟然這幅模樣,口袋裡竟然連喝酒的錢都沒有。與舊友分别後,他便寫下來至今仍被傳唱的《别董大二首》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高适的詩總是給人一種力量,“即使現在你的境況不好,那又有什麼關系,不要擔心前路漫漫,肯定有柳暗花明的時候。” 讀來給人一股力量,一股豪氣。這種豪氣不亞于李白,這也是盛唐時期的人所特有的。

公元749年,46歲的高适在睢陽太守張九臯(張九臯是張九齡的弟弟)的舉薦下,參加有道科的考試,最後中第,授官封丘縣的縣尉。

什麼是有道科?

有道科,是漢代以來察舉制度中的特舉科目,由皇帝主持,沒有固定的舉行時間。有道德、有才的人可以被舉薦為官。可見,高适在當地的口碑還是不錯的。

本以為苦盡甘來,經過了10多年的等待,終于可以施展才華了。可是,他上任後才發現,前途渺茫,升官無望,整天被瑣事纏身。2年後,高适實在忍無可忍,辭職了。

此時的他終于體會了當年李白賜金放還時的心情。然而與李白不同的是,高适并沒有放棄要幹一番事業的動力。

天命之年,迎來逆襲

俗話說,五十而知天命。我們現在很多人到了50歲,如果一直事業無成,肯定會認命,或者安于現狀,或者怨天尤人。

然而,高适的高光時刻卻始于他的天命之年。

公元755年,52歲的高适在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任掌書記。同年的12月,安史之亂爆發,高适拜左拾遺,轉監察禦史,随哥舒翰去守潼關。

由于朝廷指揮失利,緻使潼關失守,安祿山攻陷潼關,哥舒翰被俘。高适親身經曆了這場戰争後,對整個戰事的利弊與作戰失敗的原因看在眼裡,他虎口脫險,星夜兼程,跑回朝廷,将情況奏與皇帝,并護送皇帝進入成都避難。

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史稱肅宗。同年11月,經過再三邀請,李白終于投身于永王李璘的幕府。

而令李白沒有想到的是,他所依賴的永王卻被朝廷定性為叛軍。而更沒有想到的是,朝廷派出剿滅永王的人竟然是昔日一起把酒言歡,一起遊梁宋的舊友,高适。

同年的12月,朝廷任命高适為淮南節度使,與淮南西道節度使來瞋,江東節度使韋陟一起讨伐永王李璘。

很快,李璘的内部出現瓦解,衆将為求自保,叛離永王。最後,永王兵敗被殺。而他的部下悉數落網,入獄接受審判,其中包括大才子李白。

也許,很多人會說,高适應該看在朋友的面子上去向皇帝求情。

但是,事實上,高适并沒有做任何事情。為了劃清和李白的界限,他甚至燒掉了之前和李白交往的所有書信。最後導緻李白被流放的命運。

我想了一下,高适之所以會這樣做,可能出于幾點考慮:

1 立場不同

唐肅宗任命高适去讨伐李麟,而此時李白是李麟的幕僚,兩者是出于對立的兩個面。如果高适為李白求情,那高适有可能也會被認為是李璘的同黨。

2 複雜的政治環境

在當時,唐玄宗西逃,朝廷中很多大臣比如王維、鄭虔、儲光緒等人糊裡糊塗成了安祿山僞政府的人,這些人後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置。而作為叛軍幕僚的李白,情況可能更加嚴重。

為了自保,高适也不敢去為李白求情。更何況,此時的高适作為朝廷重臣,正受到皇帝的賞識,所以,高适不會因為念及舊情铤而走險的。

後來,因為剿滅李璘有功,高适遷禦史大夫,授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高适也不負皇帝的厚望,接下來又多次平定叛亂,建立了很多的戰功。

公元760年,57歲的高适任蜀州刺史。在成都,他遇到了潦倒的杜甫。

此時的杜甫,辭官歸隐,過得非常清貧,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作為他的好朋友,這一次,高适沒有不管,而是慷慨資助。

高适經常去接濟杜甫,給他送來生活所需,幫他搭建草堂。一有空就過來與杜甫喝酒論詩,使杜甫在成都過上了一段相對無憂的生活。“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這也使得高适成為了杜甫晚年的一個依靠。

公元764年,61歲的高适被調入京,授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并冊封為渤海縣侯。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高适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62歲,他沒有遺憾的離開了世界。

高适的邊塞詩最為著名(天命之年迎來開挂人生)3

寫在最後

身為一個武将,我們看過太多的人,一輩子為朝廷效力,立下了很多戰功,卻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時間,名義掃地,甚至被定義為叛軍。

比如高适曾經輔佐的大将哥舒翰,文武雙全,仗義重諾。他曾經屢次打敗吐蕃,開疆拓土,屢建功勳,被封為西平郡王。卻在安史之亂後,倉促出戰,以緻兵敗被俘,倉皇倒戈,投降認罪,與他昔日的威風成為鮮明的對比。

而另一位,和高适在幾百年前曾是一家的高骈,唐朝晚期的一代名将,一生也是戰功赫赫,結果在晚年卻背上了叛臣的罪名,實在令人惋惜。

相比之下,高适的一生,雖然前50年活的一直很壓抑,但是他沒有放棄理想,終于在人生的最後10年,一路披荊斬棘,從一個縣委書記,一路做到了淮南節度使,最後被封候,在人生的最後一程,畫上了完美的歎号。

這裡面有時局的原因,有政治環境的影響,還有機遇的問題。

但是高适有一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地方,那就是堅持,永遠保持着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哪怕已經50歲了,仍然不變。回想我們自己是否也能永遠這樣呢?

#高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