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讀論語不知論語

讀論語不知論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9 03:21:46

《論語》:學而時習之

《論語》為什麼把“學而”作為了開篇?不言而喻。孔子創辦私學,有教無類,就是要給每一個願意學習的人由“小人”養成“君子”,而君子可以成就更大的事業。那個時代,讀書做官,改變身份,變成人上人,不僅是孔子的夢想(孔子是平民出身),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夢想,其實也很難說不是現代人的夢想。所謂“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孔子以前,君子就是貴族,孔子之後,君子才成了道德才能的化身。有人可能批評說,儒家有做官的野心。其實,按照孔子的意願,君子可以做官,也可以不做官,但一定要做時代的精英。孔子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提供平民上升的通道。這是孔子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偉大貢獻。西方學者很關注中國影響至今的“賢能政治”傳統,其源頭可追溯至孔子。也可以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在無聲無息中推動了中國的“文化下移”,為後世的官吏公開選拔制度提供了可能。說白了,隻要肯學,人人都有可能改變自身的命運,進而改變社會的命運。

由此看來,學習之重要性是無疑的。它是儒家做官、處世、做人的基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含義也就呼之欲出了。

讀論語不知論語(劉立夫論語學而時習之)1

一、“習”字之正解

曆來對“習”字的解釋是“溫習,複習”,要學習“六經”等書本知識并且時常複習。另一種是将“習”字解釋成“練習”,即學習書本知識并且進行實踐。

不過,第二種解釋更貼合孔子的原意,因為孔子不是一個空想家,無論他的教育主張還是政治主張都要求付諸實施,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孔子的實踐,可以“施于有政”,也可以用于孝悌忠信,總之是強調知行合一,不喜空談。宋犀堃先生在其編注的《論語》中将“習”字直接譯為“學習了并時常溫習和練習”,應該是貼題的。

讀論語不知論語(劉立夫論語學而時習之)2

二、為學之方

學習為人生第一要務。玉琢而方可成器,人學而才能知義。學習不在一時的熱情,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态度而學,必無所成。隻有不斷地學習聖賢之道,并且在溫習和實踐中慢慢感悟,才會最終通達開闊。而感悟通達隻能靠自己。

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但無論何種方法,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上總結出來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十五字訣,這個十五字訣将學習、求教、思考、辨别和施行五個方面統一起來,不可偏廢。

現代人提倡“精讀”與“泛讀”并用,其實,打基礎的階段必然要精讀。經典必須精讀,泛觀博覽隻能為輔。不過,大部分人都有“這山望着那山高”的好奇,比起看“舊”的東西更喜歡看“新鮮”的。此法确實可增加知識,卻隻能雜而不精,更難說有精神修養境界的提高和智慧的開悟。

讀論語不知論語(劉立夫論語學而時習之)3

三、以學為樂

孔子及其弟子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能夠笃志于學,是因為他們以求知本身為快樂,所以,孔子反問“不亦說乎”。這意思已經清楚:學習不應該是功利性的。沒有功利的快樂,那叫“求道之樂”。

誰都知道,學習本身是枯燥的、單調的,還沒有聽說過某個人天生就喜歡闆凳要坐十年冷,如果真的有快樂,那也是“苦中作樂”。但是孔子卻告訴你,認真讀書,并且在實踐中感悟真理,就一定會得到一種快樂的體驗。

讀論語不知論語(劉立夫論語學而時習之)4

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推崇“孔顔之樂”。所謂孔顔之樂就是求道之樂。顔回心無旁骛,一心為學,謀道不謀食,從中得到的快樂讓他忘記了生活的艱辛。孔子說他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為什麼可以這樣?因為他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才忘掉了吃飯,忘掉了憂愁,忘掉了老之将至,甚至忘掉了生死,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欣然面對。正如他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都知道,孔子實際上處處碰壁,一輩子就沒安穩過,但他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時刻做到“樂以忘憂”。由此而言,孔顔之樂本質上是一種強大的内心信仰,是一種為改變自身命運、改變社會不公、追求聖賢理想的崇高境界,正是在這種強大的内心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支撐下,無論外在的環境多麼惡劣,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艱難,孔子也會初心不改,樂觀面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