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最出名的坐騎莫過于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小說上講,赤兔馬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美稱;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亡。
關公與赤兔馬
《三國演義》中多次對赤兔馬的外表進行描寫。如赤兔馬登場時是“那馬身如火炭,狀甚雄偉。”第三回更是稱贊為“果然那馬渾身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後人詩單道赤兔馬曰:“奔騰千裡蕩塵埃,渡水登山紫霧開。掣斷絲缰搖玉辔,火龍飛下九天來。”
陸樹銘版關羽與赤兔馬
還有觀點認為,“赤”是說其毛色,“兔”是跑得快如兔子。用兔子來比喻好馬,有損馬的形象。兔子跑得雖然快,可是論速度是不能與馬相比的,為何會用兔子來形容馬呢?其實,古代中國,人們最常見的跑得最快的動物大多是兔子。馬車出現以後,人們又用兔的形态裝飾馬車,寄托快速行進的希望。“飛兔”一詞在古書裡早有記載,它最早出現在《呂氏春秋離俗》中,“飛兔、要褭,古之駿馬也。”意思是,這種馬跑起來像兔在飛,所以得名。“古”總不外夏、商、周三代,而根據夏代出土的飛兔紋殘陶器推測,飛兔的傳說可能早在夏代就已經出現。又傳說,西周時期,周穆王有八匹駿馬,日行三萬裡,堪稱“飛兔神馬”。
于榮光版關羽與赤兔馬
也有一種觀點與上述兩種截然不同,他們認為,“兔”,指的是馬的頭形。“相馬”在我國有着古老的曆史,相馬的第一步就是看馬的頭部,古人根據馬的頭部形狀,形象地将馬分為直頭、兔頭、凹頭、楔頭、半兔頭等幾種。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的帛書中就發現了一本手寫的《相馬經》,其中的一篇說“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毋相其餘”。在第三篇中又對這些話作了解說,“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之周草與其耳.....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鳍與脊”。說明在古代兔形的頭是好馬的重要外在标準,也說明得到兔頭的好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具體說來,兔頭、半兔頭的馬,其特征是鼻以上部分微微向外突出,有些像兔子的頭。從現代馬的體質看,兔頭的馬,多是重型馬,其特點是身體強壯,力量大,也是身形最高大的馬種。從赤兔馬的顔色可能是棗骝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紅色。這種顔色正是中亞一帶草原馬的典型毛色。從赤兔馬的毛色與頭相看,這是中亞一帶,也就是古代所說的西域馬。
中亞地區的典型馬種——哈薩克馬
對于赤兔馬的研究,目前是百家争鳴百花齊放,以上三種是關于“赤兔馬”的主流觀點。但無論事實如何,中國人喜歡對各類動物賦予某種精神和品格。“赤兔馬”伴随着“忠勇仁義理智信”的關公形象,被賦予了威猛、忠貞和美好的寓意,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神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