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鬼神?孔子回答說:“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感覺還是懵懵懂懂,那氣是什麼?儒家所說的氣通常是指“浩然之氣”。來看一下王陽明是怎麼說的:
澄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隻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必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意思是陸澄問:“有的人夜晚害怕鬼,怎麼辦?”王陽明說:“這種人,隻是因為平時裡不能‘集義’,所以導緻自己内心有所虧欠,所以才會害怕夜鬼。倘若平時的行為都符合神明,内心坦蕩光明,又有什麼可怕的?”
‘集義’是出自《孟子·公孫醜上》:“何為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這是孟子解釋浩然之氣特征的一段話。
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朱熹注解孟子這段說,集義,就像積善,就是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義,一旦做了一件不義之事,即使别人不知道,但自己的心裡一定會知道,騙得了别人,騙不了自己,一旦心裡有虧欠了,氣就不足了。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王陽明說,不能“集義”導緻了“必有所慊”,“慊”是不足的意思,那“必有所慊”就是:平日裡所行之事必然有所不足,有所虧欠的意思。
不能“集義”,就是平日言行舉止,一舉一動還是有所不到位的地方在。‘義者,宜也’,也許在大部分事情上的行為是合适宜的,但是哪怕有一件事情違背了“天理”,就不能稱為“集義”了,“義”既然是“集”的,就要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要處之得宜,滴水不漏才行。
好比一個氣球,如果有一個針眼大小的孔,那裡面的氣也會慢慢洩完,即使再小的孔也會洩氣,必須是一個孔都沒有,才能不斷的往裡面集氣,氣才能越集越多,氣球才能飽滿。
《菜根譚》中說道:“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淩雲寶樹,須假衆木以撐持。”
意思就是心中隻要有一個惡念,那麼所有的行動都是錯,所以要謹防惡念,不放過一個惡念,否則一念惡,念念惡,惡念就會接踵而來。所有念頭都是善,那麼就能一生無心無愧。惡念就好比氣球上的孔,即使再小也不能有。
總結起來就是:“不能‘集義’導緻“必有所慊”,因為心中有了虧欠,導緻夜晚怕鬼。一句話概括就是人們常說的:“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不做虧心事,内心就沒有虧欠,一身正氣凜然,當然就不怕鬼敲門啦。
好比平日工作裡總是偷懶,見到領導就心虛,隻想時刻躲着領導,特别害怕見到領導,甚至不敢直視領導的眼睛。倘若平日裡勤勤懇懇工作,内心自認為做好了該做的事,沒有半點虧欠公司的心,還會害怕見到領導嗎?隻要我們做了一件對不起别人的事,内心一定會有所慊,然後害怕見到對方,甚至做夢都擔心别人找來。
馬子莘(陸澄學友)問王陽明:“正直的鬼不可怕,但邪惡之鬼不管你好人還是壞人,所以難免有些害怕。”
先生曰:“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隻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貨,即是貨鬼迷;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
王陽明說:“怎麼會有邪鬼能迷惑心中充滿正氣的人呢?也就是邪鬼迷不了好人,如果真有這麼害怕,說明心已經邪了,心中有所虧欠了,浩然之氣洩了,所以才會被迷惑。并不是鬼迷惑了人,而是被自己的心被迷住了。例如人好色,就是被色鬼迷住了;人貪财,就是被财鬼迷住了;不該怒的時候發怒了,就是被怒鬼迷住了;不該怕的時候害怕,就是懼鬼迷住了。”
先生曰:“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定’是心的本體,是如如不動的,不增不減的,即是天理。而動與靜,隻是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現。好比太極拳的核心是中定,然後才有虛實、動靜的變化。‘守住中定往開打’,這是楊露禅先生在一次離京之前,傳給吳全佑先生的一句話,吳全佑先生由此開悟。倘若失去了中定,動靜,虛實變化也就都談不上了。
不斷‘集義’,毋自欺也,不慊于心,使得每一個念頭都能‘意城’‘心正’,浩然之氣油然而生,這就是孟子的‘不動心’,不動心者為之‘定’,能夠不動心,心處在定中,則邪鬼不能迷人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