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是什麼意思?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谏臣《舊唐書·魏徵傳》記載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于唐太宗李世民來說,魏徵就是一面明鏡,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是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谏臣。《舊唐書·魏徵傳》記載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于唐太宗李世民來說,魏徵就是一面明鏡。
玄武門事變之後,曾有人向李世民告發魏徵,說他多次勸李建成先下手為強。為此,李世民召來魏徵,問道:“你為什麼離間我與太子?”
魏徵當時官拜太子洗馬,算是李建成的手下,因此,他為李建成出謀劃策,也是他的職責所在。魏徵是那種敢做敢當的人,哪怕被清算舊賬,他也不願推卸責任,于是他幹脆回答說:“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
在這種情況下,魏徵還敢說出如此大不敬的話,不得不說,他确實很有膽識。李世民對眼前這位有膽有識、敢言敢當的魏徵,倒是頗為欣賞。因此,李世民非但沒有追究魏徵的責任,反而對他委以重任,将其外派出去,專門負責安撫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舊部。
魏徵到達磁州時,正好遇到一隊押送犯人的官軍,而被押送的嫌犯,恰恰是太子舊部,也就是魏徵奉命去安撫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魏徵若下令釋放和安撫犯人,那麼,他這個太子舊黨,恐怕難逃包藏禍心、包庇亂黨的嫌疑。但是,若他視而不見、置之不理,又有負聖上所托。
面對這種兩難的抉擇,一般人或許會有所顧慮,但是,魏徵卻毫不猶豫,因為對魏徵來說,他的職責,不是避嫌,而是安撫。他不願意為了明哲保身,就做出那種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的事情,所以,魏徵直接下了赦免令。
在這件事情上,魏徵甘冒被彈劾的危險,也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其果敢與擔當,誠為可貴。也正因此,李世民得知此事後,非但沒有因此心存芥蒂,反而更加欣賞和器重魏徵。
魏徵的擔當,還表現在他的直言進谏上。據統計,魏徵向唐太宗面陳谏議的次數,僅記載在《貞觀政要》裡面的就有五十次,而魏徵呈送給唐太宗的奏疏和谏诤,甚至多達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态度之堅定,莫說唐朝,便是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
貞觀十一年(公元 637 年)的時候,魏徵曾向唐太宗進谏了一份流傳千古的奏章,名曰《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勸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時至今日,此文的話語,依舊在衆口相傳,如居安思危、擇善而從、善始善終、戒奢以儉等等。
起初,唐太宗對這份奏章非常欣賞,甚至将其置于案頭,以做警醒之用。但是,時間一長,太宗稍有懈怠,漸漸有驕奢傾向。魏徵認為,當君主言行失當之時,臣子若不能直言不諱,便是失職。
因此,擔心太宗不能克終儉約的魏徵,在貞觀十三年(639年),又寫了一份奏章,名曰《十漸不克終疏》,直言指出太宗在十個方面不如登基之初,希望他能改正缺點,繼續保持貞觀之初的優良作風。
面對魏徵的第二封谏章,唐太宗頗覺羞愧,于是下令褒獎魏徵,并命人将這封谏章書于屏風之上,立于卧榻之側,從而時刻提醒自己。
魏徵剛正不阿,遇事不喜敷衍,有時候向唐太宗進谏,他甚至不惜面折廷诤,絲毫不給唐太宗留面子,常常讓唐太宗下不了台。最嚴重的一次,魏徵冒死廷谏,直犯龍顔,以至于唐太宗下朝後還餘怒未息,恨恨地說:“必須殺此田舍翁。”
話中之意,似乎唐太宗被魏徵“逼急”了,甚至都想砍了魏徵的腦袋。當然,唐太宗并不是真的起了殺心,他隻是憤憤不平而已。事實上,魏徵的進谏,雖然偶爾會讓唐太宗難堪,但是,唐太宗深知,魏徵所言,句句肺腑,直指要害。面對這種敢言敢當、無畏無懼的忠臣诤友,唐太宗不僅不會殺他,反而還有點怕他。
據傳,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隻能無奈地說道:“實在是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谏,所以幹脆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鹞鷹,原本頗為得意,時常耍弄。但是,就在唐太宗玩的正歡的時候,魏徵卻說有要事啟奏。事出突然,唐太宗隻好将鹞鷹藏在懷中,想着魏徵很快就會離開。
誰曾想,魏徵卻有意無意地拖延時間,幾件不大不小的政事,愣是彙報了大半天。唐太宗雖然頗為着急,但又不好當面訓斥魏徵,隻能耐着性子處理政務。等事情處理完,魏徵施施然離開,而唐太宗懷中的鹞鷹,卻早已被悶死。事後,唐太宗琢磨了半天,恍然大悟,原來魏徵是刻意為之,目的就是想提醒自己,務必勤于政務、切勿玩物喪志。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重病不起,太宗感念魏徵的勞苦功高,不僅欽賜無數藥膳,而且還特命一位中郎将住在他家中,随時向太宗通報病情。當魏徵病逝之時,唐太宗更是悲恸不已,不僅親登苑西樓,望喪痛哭,而且還诏令百官為魏徵送喪,并親自為其撰寫碑文,追贈他為司空,谥曰文貞,陪葬昭陵。
由此可見,唐太宗對魏徵的恩寵與禮遇,在整個唐朝曆史中,都很少有大臣能與之相比。可以說,魏徵的敢言直谏,成就了唐太宗的明君美名,而唐太宗的容人之量,也成就了魏徵的诤臣之譽。最終,魏徵的直言進谏和敢于擔當,不僅為他赢得了身前的富貴榮華,也為他赢得了身後的流芳千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