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劉邦臨終之際,曾和呂後做過一次詳談。這段載入史冊的話語,決定了大漢王朝十幾年的政治格局,并最終影響了整個華夏的曆史走向。可謂,一字萬金,意義深遠。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一看,這段可以改寫曆史的對話,到底有着怎樣的玄機?一代帝王劉邦的臨終之語,又有着哪些未解之謎。
我們先看一下,劉邦與呂後的談話内容:
呂後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有馀,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資治通鑒》
這一段對話,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問題。說的是說劉邦死後,大漢王朝的丞相與太尉的人事安排問題。
可是,稍微一想,你就發發現劉邦那句“然安劉氏者必勃也”,給人感覺非常奇怪,頗有點亂入的感覺。
要知道,這時候的大漢王朝,與匈奴已經達成“和親”協議;各位異姓諸侯王也已消除殆盡。而各位劉姓諸侯,在劉邦那裡不僅不是威脅,反而是一種維持帝國穩定的重要勢力。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能夠威脅劉氏統治的外在勢力就剩下兩股:一是外戚集團,再一個則是功勳貴族。
而且很明顯,這兩股勢力基本上是不會合作無間的。原因很簡單,蛋糕隻有那麼大,分配不均肯定是免不了了。
據史書記載,在呂氏一族當權後,王陵的丞相竟然連最基本的民政都參與不了,而周勃這個太尉也是有名無實,進不了軍營。可以說,外戚集團與功勳集團,是你死我活的存在。
那麼疑點就來了:
一代雄主劉邦,在托孤之際竟然告訴外戚集團的一号人物(呂後) 将來能夠安定劉氏江山的人物,肯定是功勳集體周勃。
這簡直就是說,将來能夠滅掉你們呂氏的就是周勃。關鍵是,劉邦死後,呂後竟然還真的讓周勃做了太尉。呂後莫不是傻了吧?
那麼,劉邦到底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就很值得懷疑了。
作為後來人,我們自然知道:被劉邦選定的周勃,在後來平定了諸呂之亂,并且成功迎立了漢文帝繼位。
所以,在讀史書時,就難免覺得劉邦真是未蔔先知,更是覺得周勃等人的行為,真是正确、光榮。
也許,這就是劉邦托孤之時,為什麼會出現那句無厘頭話語的根本原因——這是後人僞造或者是篡改的。
因為,按照正常情理來說,劉盈肯定是可以活過呂後與一幫開國功勳的。而且在劉邦的眼裡,呂後再專權善妒,也不至于對自己的兒子下手。也就是呂氏再怎麼專權,漢惠帝劉盈的起碼可以穩坐江山。
而那些功勳貴族,絕大多數人都是劉盈的堅定支持者。(當年,劉邦欲改立太子時,反對最為強烈的一股勢力,就是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
綜上所述,所劉邦這時候,說出“劉氏之亂”,感覺非常詭異。
唯一的解釋,就算有人後來,篡改了劉邦的遺言。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篡改劉邦的遺言呢?
很簡單,為了利益。
喜歡曆史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所謂的“諸呂之亂” 根本就是勝利者的一個污蔑。
因為,呂氏一族既沒有大肆殘殺忠臣,威脅統治;更沒有苛政虐民,生靈塗炭。在呂後當政時期,國家反而是一番欣欣向榮。唯一的沖突就是,呂氏一族破格封王,以及功勳貴族越來越少的話語權。
當漢惠帝與呂後紛紛過世之後,這些被壓抑已久的軍功重臣決定反擊,奪取本屬于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于是一場政變應運而生。而沒有任何功勳的呂氏一族,自然不是開國功勳集團的對手,于是身死族滅。
最後,為了顯示自己行為的正确性,作為勝利者周勃等人與既得利益者漢文帝,自然要制造證據,以突出自己奪權的“正義性”。而借劉邦之口指定平叛之人,則是最好的佐證。
有人說,曆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言不虛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