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05:42:19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緻,用對比說理,在叙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1

原文

餘幼時即嗜學(1),家貧,無從緻書以觀(2),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3),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4)。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5)。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6),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7),嘗趨百裡外(8),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9)。先達德隆望尊(10),門人弟子填其室(11),未嘗稍降辭色(12)。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3),俯身傾耳以請(14); 或遇其叱咄(15),色愈恭(16),禮愈至(17),不敢出一言以複(18);俟其忻悅(19),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箧曳屣(20),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21),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22);至舍(23),四支僵勁不能動(24),媵人持湯沃灌(25),以衾擁覆(26),久而乃和。寓逆旅(27),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28)。同舍生皆被绮繡,戴珠纓寶飾之帽(29),腰白玉之環(30),左佩刀,右佩容臭(31),煜然若神人(32);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33)。以中有足樂者(34),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35)。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36),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37),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38),日侍坐備顧問(39),四海亦謬稱其氏名(40),況才之過于餘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41),縣官日有廪稍之供(42),父母歲有裘葛之遺(43),無凍餒之患矣;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44),無奔走之勞矣;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45),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46)。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47),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48),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49)。餘朝京師(50),生以鄉人子谒餘(51),撰長書以為贽(52),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53)。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将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 诋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54),豈知餘者哉(55)!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2

注釋

(1)嗜學:酷愛學習。(2)無從:無法,無由。緻: 得到,這裡指買到。(3)手自筆錄:親手抄寫。(4)弗之怠:“弗怠之” 的倒裝。弗: 不。怠:懈怠。(5)逾約: 超過約定的期限。(6)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束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已進入成年。(7)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 大。(8)趨: 趕往。(9)從: 向。鄉: 同鄉。先達: 有道德學問的前輩,指的是元末古文家浦江人柳貫、義烏人黃溍等。執:捧。叩:詢問,請教。(10)德隆望尊: 即“德高望重” ,道德高,名聲大。(11)填:填塞,擠滿。(12)稍降辭色: 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13)援: 引,提出。疑:疑難問題。質; 詢問。理;道理。(14)俯身傾耳以請: 彎下身子,側着耳朵(恭敬而專心地)請教。(15)叱咄(duo): 訓斥,呵責。(16)色: 神态。(17)至:周到。(18)複: 回答。(19)俟(si): 等到。忻(xin): 同“欣”,喜歡。(20)負箧(qie):背着書箱。曳屣(xi): 拖着鞋子。(21)窮冬:嚴冬。(22)皲(jun)裂: 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23)舍: 指學舍。(24)支: 通“肢”。僵勁:僵硬。(25)媵(ying)人:原意指随嫁的女傭人,這裡指服侍的人。湯:熱水。沃灌: 澆洗。(26)衾(qin): 被子。擁覆: 蓋上。(27)逆旅: 旅店。(28)鮮肥: 魚肉。(29)纓: 系帽的帶子。(30)腰:此處用作動詞,系在腰間。(31)容臭(xiu): 香袋。(32)煜(yu)然:光彩耀眼的樣子。(33)缊(yun)袍:以亂麻或舊棉為絮的袍子。敝:破敗。略無: 一點也沒有。慕: 羨慕。豔: 豔羨。(34)以中有足樂者: 因為心中有足以自得其樂的事。中: 内心。(35)口體之奉: 供養曰和身體的,指吃的穿的。(36)耄(mao)老: 八九十歲叫耄,這裡泛指老。(37)預:參預。君子: 這裡指品學兼優,有社會地位的人。(38)綴(zhui): 連綴,意謂追随。(39)日侍坐備顧問: 天天侍奉在皇帝座旁,準備接受問詢。(40)謬稱: 錯誤地稱頌,此為謙虛說法。氏名:姓名。(41)太學: 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明初名國子學,後改名國子監。太學生又稱監生。(42)縣官: 古指天子,這裡指朝廷。廪(lin)稍: 官府免費供給的糧食,猶言今之助學金。(43)裘: 皮衣。葛: 夏布衣服。遺(wei): 給予。(44)詩、書:這裡泛指儒家經典。(45)司業: 太學中祭酒(校長)之下,設司業,相當于今之教務長。博士: 太學中之教師。(46)假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47)天質: 天資。卑: 低下。(48)東陽:浙江省東陽縣。君則: 馬生的字。(49)流輩:同輩的人。(50)朝京師: 到京都(南京)朝見皇帝。宋濂年老辭官以後,于洪武十一年(1378)再到京都。(51)鄉人子: 同鄉晚輩的身分。浦江與東陽同屬金華府,故說是同鄉。谒(ye): 進見長輩或地位高的人。(52)撰: 寫。長書: 長信。贽(zhi): 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禮物。(53)夷:和悅。(54)诋(di): 毀謗。際遇: 遭際遇會,指受皇上賞識重用。驕鄉人: 在同鄉面前驕傲。驕: 作動詞用。(55)知: 了解。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3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一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将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裡之外,手拿着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态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複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着書箱,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着錦繡衣服,戴着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挂着白玉環,左邊佩戴着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着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随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着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适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高大的屋子裡面誦讀經書[9],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别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别人的過錯嗎!

東陽的年輕人馬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态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将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4

鑒賞

所謂序,一種是寫來評介著作的,叫書序; 一種是贈送别人的,叫贈序。這篇序文屬于後者。這篇文章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文章的第一小節,是作者寫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作者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家境貧寒無法買書來看,隻好向别人借書,“手自筆錄”,這就成了解決矛盾的辦法。“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學習的勤奮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進一步描寫這種刻苦精神。“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既是指天氣,又是指家道貧寒。“弗之怠”三字,用語簡潔,用學習态度和學習條件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着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這裡指“趕快”。“走送之”,親自去借,又親自去送,而且趕緊送去。“不敢稍逾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這個“稍”字強調了他堅守信約,決不耽誤,即使困難再大,也是這樣。這一句照應了前面的“計日以還”一句,說明在正常情況和特殊情況下都是如此。前文曆述讀書艱辛,再用“以是”輕輕一轉,後用“因”再加轉折,轉到“遍觀群書”的結果上來。由因及果,文意多變卻順承自如。接下來的第二小節,以“既”字兜住了上文。前述“幼時”,此說成年;前述讀書艱辛,此說求師艱難。“益慕聖賢之道”的“益”字使文意遞進。由“遍觀群書”,便萌發了向往聖賢之道的願望。“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的“患”字和上句的“慕”字又形成了一對矛盾。解決這對矛盾的途徑則是“趨百裡外”。“百裡”,以路途之遙,顯示出求師之切。短短一句話中連續出現“趨”、“從”、“執”、“叩”、“問”等行為動詞,把求師的情景生動地描述出來。這裡可分三層分析: 第一層寫師道尊嚴。“德隆望尊”是概括性評價,再以學生擠滿書屋加以具體化,此為烘染法。但,即使其門如市,老師亦未“稍降辭色” ,此為反襯法。而寫老師嚴厲又是為着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于是,接下來的第二層是寫平日請教老師的情景。“立侍左右” “俯身傾耳”均是虔誠恭敬之态的生動寫照。第三層是寫老師發怒時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禮愈至”,表連鎖關系的“愈”字兩次出現,把作者的謙恭之态描述得至為傳神。“俟其忻悅,則又請焉”的“則”字,筆觸稍稍提起,再微微一轉,逼入那個“請”字,最後又以一“故”字,輕輕關攏文意,表明作者以竭誠求師之心和孜孜不倦之意,終于使學問大有長進。第一、二兩小節,所述内容各有側重。前面說讀書難,後面說求師難,但都圍繞好學這個中心,因而兩小節文意是關聯的。

第三小節主要是寫外出求學的情景。作者選取了一個特定情景加以描寫。“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分别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着眼。“足膚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勁不能動”,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這是寫行,同時寫到了衣、食、住: 寄居旅店,穿破舊棉袍,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鮮魚美肉可供享受。這一切,都表現了一個“苦”字。而着力寫苦,有兩個目的,一是對比“同舍生” ,那些住在同一旅店裡的富家子弟; 一是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内心的樂趣。作者着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形象。在具體描述之後,筆鋒一拎,着“煜然若神人”一喻,收束文句。而這一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對比就越加鮮明:“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一邊服裝鮮美,一邊破衣爛襖,在同一畫面内,就進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碜相。在經過這樣的對比後,作者的筆墨開始轉折,進入對精神境界的揭示: “略無慕豔意” ,表明他一點也不羨慕,不自慚形穢。那麼,他何以會如此呢? 因為“中有足樂者” ,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文章于此在表達内容上比前兩小節更有思想深度了。接下來作者用“蓋餘之勤且艱若此”結束這一小節。說明這隻是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情景,從而用特定來說明一般,概括了許多類似情形。

第四小節和前面幾小節在文意上是相承的,是說明刻苦學習的結果。它的立意是勉勵别人刻苦求學。作者既要說明學習結果,以便達到勉勵别人的效果,又不可以炫耀自己。這樣,在行文上,就多用謙詞,如“未有所成”,沒有什麼成就; “幸預”,有幸參預; “綴” ,跟随; “謬稱”,不恰當的贊許,等等,藹然有長者之風範。

第五小節曆數太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并和自己年輕時學習的艱苦情形進行對比。作者是從食、住、書、師四個方面入手的,形成文意的對照。當文章經過逐層對比,表現出逼人的氣勢之後,推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這裡,“非……則……”的句式選用,顯示出不容置辯的力量。語氣助詞“耳” ,加強了情感色彩。在強有力的推斷之後,作者似乎意猶未盡,再跳出一個反诘句: “豈他人之過哉! ”語意得到強化。

最後一小節主要是說寫這篇序的目的,這就是“勉鄉人以學” ,而不是“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從行文上看,宋濂之所以寫這篇序文贈送給馬君則,不是輕率的。這當中有别人對馬君則的稱贊,有同鄉人這一層關系,有他自己對馬君則各方面的好印象。

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明确,但作者不是闆着面孔講道理,而是用夾叙夾議的方法。而這種夾叙夾議手法的運用,又是通過現身說法的途徑,包含着自己親身的經曆和感受,因而顯得情意懇切,語重心長,使人感到親切。文章從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離題,實際上内在的勾聯很緊。從年輕時讀書、從師、求學的經曆寫起,逐層道來,最後過渡到本題。叙述經曆,選取的是跟題旨有關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議論的意圖。先寫自己,再寫太學生,後寫馬君則。寫自己引出了寫太學生,寫太學生們又引出了作為太學生之一的馬君則。寫自己的艱苦經曆是正面教育,寫富家子弟求學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訓。這一切又無不是為着勉勵馬生。因而,全文的結構緊密,最後推出題旨就顯得水到渠成。

文字簡潔樸實,娓娓道來,意味深長。叙述往昔,雖字字辛酸,但非嗟歎貧窮,乃是包含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之意,因而,“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又顯示出欣慰之情。“蓋餘之勤且艱若此”,回首往事中蘊涵着感慨之情;描述富家子弟裝扮,流露出輕蔑之情;指出太學生學無長進,則又表現出憤慨之情。文詞淡,情感濃,含義深,構成本文的一大特色。

善于運用對比手法。較顯著的是兩組對比:一組是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的窮寒,一組是太學生們學習條件優越和作者當年學習條件低劣。對比的條件基于雙方處在極端矛盾、不協調的情況之上,作者正是尋找到了這一點,構成了對比的基礎,并使之兩兩相對、互成比較。值得稱道的是,這種對比不是憑空虛拟,而是處處有行文的照應,例如第五小節的幾組對比:廪稍裘葛和凍餒,大廈之下讀書和奔走辛勞,老師專門授業和無師可以請教,各種典籍應有盡有和向人借書手抄筆錄,等等,而每組對比的後一側面都在前幾小節充分描述過了,所以,這裡的對比無突兀之嫌,反有前勾後聯、關合緊鎖之妙。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5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潛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憲。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漢族。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我們注重于分享,如有侵權聯系必删并緻歉。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6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及鑒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