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詩人總是多情,常常為生離死别而歎息不已。不論是親友、戀人還是故國家園的分離,都會讓詩人久久難以忘懷,從而創作出大量的離别詩。而詩人寄托離情别緒,又離不開各種景色和意象,其中尤以“明月”寄托離情别緒的作品最為人所熟知。
譬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轼《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都是以“明月”的意象,寄托離情别緒的經典作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經典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此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當時李白知道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标(今湖南洪江)縣尉後,便寫下此詩抒發感憤,表達惋惜與同情之意,寄托心中一腔思念。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意思是說在這個柳絮落盡,杜鵑鳥哀啼的日子裡,聽聞您被貶為龍标縣尉,要經過五溪之地。無論是含有飄零之感的楊花,還是含有離别之恨的子規,亦或是象征着遷谪之路荒遠、艱難的五溪,都是融情入景,為了渲染一種凄涼哀愁的氣氛。
而這種凄涼哀愁的氣氛,就是源自于李白對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标縣尉的惋惜與同情。因為王昌齡被貶的原因是“不護細行”,也就是不注意小節,完全是得罪貶官。王昌齡自己也曾在《芙蓉樓送辛漸》中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比喻,表明了自己的純潔無辜。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是李白的奇思妙想,他沒有直接抒寫對好友王昌齡的一腔思念,而是以明月寄托自己的牽挂與思念,并代為轉達給夜郎西的王昌齡。我們都知道明月本無情,但這裡的明月卻恰似一個了解詩人,且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願意将李白對朋友的惋惜、同情與思念帶去遠方。
此外,早在南朝宋文學家謝莊的《月賦》中就有“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裡兮共明月”,隻有明月才能同時照亮自己和遠方之人一說。包括後來的蘇轼,在《水調歌頭》中也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之說。因此,雖然李白與王昌齡相隔兩地,不能當面訴說,但是當明月東升時,卻是能夠共相思。
作為詩歌,作為一首七言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的篇幅不長,卻以奇思妙思,以浪漫的藝術表達方式,把友情抒寫得真摯感人,相信大家讀後都會頓覺蕩氣回腸。以明月寄托思念,傳誦千年詩情。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