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蟲
半翅目(Hemiptera)
臭蟲科(Cimicidae)
全世界有74種,其中與人類有密切關系、主要靠吸食人血為生的臭蟲包括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和熱帶臭蟲(C. hemipterus)。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與人類密切相關,主要靠吸食人血為生,這兩種臭蟲若蟲和成蟲均需吸血才能發育和繁殖。“嗜血”成為臭蟲繁衍的需要。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形态相近,主要區别在胸部形态:溫帶臭蟲的前胸側緣扁平,前緣深凹;熱帶臭蟲的前胸側緣隆起,前緣凹陷較淺。
圖片引用自《常見病媒生物分類鑒定手冊》
我國臭蟲多發于工廠宿舍、學生宿舍、火車車廂和軍營等人員密集、人口流動性較大的地方,并且這些地方的床多數是上、下鋪的框架和床闆結構。
臭蟲的躲藏地點
臭蟲,“危害性”
臭蟲白天大部分時間都躲藏在床和沙發的縫隙、角落裡,以及屋内牆壁及地闆裂縫中,隻有晚上人們入睡後才出來覓食。人體被臭蟲叮咬後會出現紅斑狀丘疹或水疱,長期叮咬、吸血還會引起人的貧血、失眠和神經衰弱,嚴重時可導緻人産生過敏性休克。
臭蟲,死灰複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臭蟲逐漸在世界範圍内銷聲匿迹,這主要得益于化學殺蟲劑〔滴滴涕(DDT)和Malathion(馬拉硫磷)〕的應用,以及人們對臭蟲的重視(例如,随着我國“除四害”運動的興起,臭蟲在中國大多數省份幾乎被消滅殆盡,隻有在少數偏遠地區還殘留有臭蟲的種群)。然而,随着抗藥性的日益增強、高毒高持效性殺蟲劑的禁用以及國際間旅行和貿易的逐漸頻繁,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臭蟲在世界範圍内(除南極洲)出現了再暴發的趨勢。由于其善于躲藏和夜間活動的特點,以及日益嚴重的抗藥性問題,使得臭蟲成為當前一種最難防治的城市害蟲。2017-2019年在對廣東省部分地區進行的臭蟲危害及防治調查中,發現該蟲的危害程度正日益加重,且防治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
圖片來源PCT
臭蟲防治,存在問題
從2017年7月到2019年6月,通過對部分地區實地考察、與管理人員或住戶交談,發現在臭蟲防治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
對臭蟲認識不足
很多居民容易将臭蟲同蜚蠊、跳蚤、虱子、蜱和螨相混淆,另有一些居民以為臭蟲和蚊蟲、蒼蠅一樣具有飛行能力。居民對臭蟲辨别不清的情況,對臭蟲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缺乏了解,即使經常被臭蟲叮咬也無法準确找到蟲源。
除此之外,居民普遍認為将床闆和衣物放置在太陽下暴曬可以殺死臭蟲。事實上,在太陽下暴曬不僅無法有效地殺滅臭蟲(太陽暴曬的溫度不可能瞬間達到臭蟲的緻死溫度50 ℃),反而會導緻臭蟲擴散到其他未受侵害的地方,尤其在擁有衆多房間的公寓或住宅樓内,随意暴曬遭臭蟲侵害的物品将會擴大臭蟲危害的範圍。另外,部分防蟲公司技術人員未經過專業技術培訓,不僅缺乏準确監測臭蟲的能力,也不能提供有效防治臭蟲的建議。
2
防治方法單一,過度依賴化學防治
當前,殺滅臭蟲最重要的手段仍是化學防治。一旦發現臭蟲,居民以及防蟲公司技術人員最先想到的防治方法便是噴灑化學殺蟲劑,并且在防治過程中存在對房屋内進行地毯式處理的現象。采訪中我們發現,為了消除臭蟲的危害,部分居民經常自行從網上購買殺蟲劑對臭蟲出現的區域進行噴灑,且噴灑量常超過推薦使用劑量。
而化學殺蟲劑的過量或不當施用,容易産生諸多負面的效應,如導緻臭蟲抗藥性逐漸增強,給臭蟲的有效防治帶來極大的挑戰;另外,還會在屋内産生大量的殺蟲劑殘留,對居民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在臭蟲防治過程中,應當選擇安全的衛生殺蟲劑,嚴格按照藥劑的推薦劑量使用,以盡可能的避免負面效應産生。
3
防治缺乏連續性,社區範圍防控意識欠缺
除了濫用化學殺蟲劑之外,臭蟲防治普遍存在缺乏防治工作的連續性和全社區範圍防控意識欠缺等問題。臭蟲不僅會随着人的活動進行傳播,還會主動擴散,在人員密集的集體宿舍,一旦有房間臭蟲暴發,整個宿舍樓都有受侵害的風險。在某調查點,蟲害防控由一家公司負責,基本上是居民反映有臭蟲危害時才去處理,處理的方法為噴灑化學殺蟲劑(苯氰·殘殺威)。在同一棟員工宿舍樓内,2017年7月發現有臭蟲危害後,防治人員僅對臭蟲侵擾嚴重的宿舍進行了滅殺處理,而其他危害相對較輕或沒有反映臭蟲危害的宿舍則未進行監測和處理。事實上,在随後的調查中發現,部分未反映被危害的宿舍依然存在臭蟲活動的迹象(在床闆縫隙中存在少量的臭蟲活蟲和卵)。而随着時間的延長,這些原本臭蟲數量較少的宿舍也将會逐漸變成臭蟲危害的重災區。
4
部分居民防範意識薄弱
除了蟲害防治缺乏連續性外,部分居民的防範意識薄弱和對防治工作不配合也成為阻礙臭蟲有效防除的關鍵因素。在某調查點,1間遭受臭蟲侵擾最嚴重的6人間宿舍隻有3人居住,在該宿舍牆壁和床架的裂縫中,以及床上枕頭、床單上面均有活的臭蟲存在。居住在該宿舍的1名員工由于體質原因,被臭蟲叮咬後身體無任何反應(在其身上未發現被叮咬的痕迹),為此,該員工明确表示臭蟲對他無任何危害。另外,有些居民在發現臭蟲數量降低後,便開始拒絕防治人員再次登門處理,或将防治人員放置的監測器和防治器械随意丢棄,這些行為不僅擾亂了防治人員的工作安排,還會引起臭蟲再次暴發的風險。上述問題如不加以妥善處理,我國的臭蟲危害将會越來越嚴重,勢必會損害居民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王德森, 夏豔衛, 張竟聲, 韓東良, 王常祿, 鄭軍, 何餘容, 任東升, 劉傑, 鄧惠. 我國臭蟲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20, 31(4): 502-507.
本文第一作者:王德森,夏豔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