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秋高氣爽天幹物燥小心火燭

秋高氣爽天幹物燥小心火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4:52:03

秋高氣爽天幹物燥小心火燭(秋高氣爽話燥邪)1

立秋一過,涼爽的秋風逐漸拉開了秋天的大幕,天氣一改暑日的炎熱潮濕,給人們帶來了幹燥和舒爽的感覺,而與此同時,“燥”作為秋天的主氣,随時可能侵犯人體。

燥邪是六淫之一,常見于秋季或氣候幹燥的環境中。秋季介于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之間,燥淫證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發于初秋氣溫者為溫燥,發于深秋氣涼者為涼燥。初秋,暑氣未散,溫熱猶在,燥邪與溫熱之氣相合,則表現為溫燥;時至深秋,冬季臨近,寒氣漸起,燥邪與寒邪相結合,則又會表現為涼燥。

《黃帝内經》指出“燥勝則幹”,清代醫學家喻嘉言曾為“病機十九條”補缺說“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于燥”。燥邪緻病,以其性幹,易損傷人體津液為主。其次,秋季主髒在肺,肺與口鼻相通,喜潤而惡燥,因此燥邪最易傷肺。

溫燥因與溫熱之邪相合,故極易傷人津液。一旦侵犯人體,臨床表現為口鼻幹燥,幹咳少痰,氣逆而喘,咽幹喜飲,皮毛不榮等陰津耗損不足之象,甚至可以傷及血絡,出現咳血、肢體痿廢等危重症。

涼燥與寒氣相合,侵犯人體時常表現為頭痛、惡寒無汗等特點,隻是程度較寒邪為輕,因此有“燥為次寒”“燥為小寒”的說法。涼燥襲人,對津液的影響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耗損,而是更多表現出收斂肅降的特點,從而影響津液的布散,常以咳嗽痰稀,鼻塞咽幹,不欲飲水為主要表現。

“燥者濡之”,中醫針對燥邪犯肺,一方面要“潤”,即補充津液,滋陰潤肺,常用的中藥如沙參、麥冬、天冬、梨皮、銀耳等;另一方面還要“宣”,即宣通氣機,宣散邪氣,常用中藥包括紫蘇葉、桑葉、桔梗、枳殼、前胡等,另外還多配合陳皮、苦杏仁等降氣化痰之品。比如治療溫燥初襲的“桑杏湯”,桑葉既可以宣散風熱,又可以生津止渴,同時再加上梨皮、沙參以清肺潤肺;豆豉、栀子增強宣散清熱的作用,以及杏仁、象貝來止咳化痰,全方共奏清燥潤肺之功。

秋高氣爽天幹物燥小心火燭(秋高氣爽話燥邪)2

從預防角度來說,在秋季來臨之時,可以适當食用銀耳、蜂蜜、蓮藕、秋梨等滋陰潤肺之品,以養陰生津,防燥邪犯肺。另外,還要顧護脾胃,食用懷山藥等肺脾同補的食物,以培土生金。

相比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秋天是一個舒适宜人的季節,針對燥邪的特點,在享受“天涼好個秋”的同時,保護好自身的津液與正氣,就會安然度過。(李杭)

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