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7:40:10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1

圖書介紹

漢字,古老而神奇。它穿越時間的阻隔,承載着中華浩浩五千年的文明,記錄了悠久的曆史;它超越空間的界限,維系着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同方言區的信息溝通;它生發出的書法、篆刻藝術,成為中華藝術殿堂中的瑰寶。同時,作為記錄漢語的書寫符号,漢字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其形體本身也充滿了文化元素,與漢文化的産生、發展息息相關。

作者介紹

李索,博士、教授,遼甯省高校教學名師、大連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同行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鑒定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審專家、遼甯省中文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省部級及以上課題15項,發表專業論文80餘篇,出版《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研究》等著作11部。主講國家精品課、國家一流本科課程2門,獲省教學科研成果一、二等獎多項。

圖書特色

《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以16類主題介紹常見漢字的形義關系,以及承載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1版6次印刷,是高教社學術出版的品牌著作。

8年之後本書全新修訂,提純内容,明晰結構,整體設計,雅緻清麗。采用250g櫻花棉紙護封,258g砂塵灰封面,80g日本進口雅麗書畫正文用紙,字迹醒目,手感細潤。

保留析字索引,新增16張構型圖,一目了然,全面了解本書漢字。新增指示線,快速定位每個漢字,突出對應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方便識認。全新精繪200張圖畫,附贈多幅曆代真迹,版式疏朗,圖文并茂,讓學術走近大衆。加寬勒口,利于勾畫筆記,增加閱讀體驗。

精彩試讀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2

“酉”字的甲骨文構形,外面像盛酒的器皿――“尊”的形狀,裡面的部分表示尊内有酒。《說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像古文酉之形。”“酎,三重醇酒也。……《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飲酎’。”所謂三重醇酒,段玉裁認為 :“謂用酒為水釀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為水釀之,是三重之酒也。……秋當作夏。”《禮記•明堂•月令》:“是月也,天子飲酎,用禮樂。”鄭玄注:“酎之言醇也,謂重釀之酒也。春酒至此始成,與群臣以禮樂飲之于朝,正尊卑也。孟冬雲大飲烝,此言用禮樂,互其文。”

許慎、段玉裁的說解和《禮記》的記載,提供了許多上古時期有關酒文化的信息:首先,最初的酒是用黍釀制的米酒。其次,米酒可以反複發酵釀造,三重發酵釀制,味道醇厚。(鄭玄認為是春天釀制的春酒,一直釀到夏天才釀成。)第三,不同等級的人飲不同的酒,天子喝的是味道最醇的酎。第四,飲酒也有時間的要求,也要按時令,地點也有區别。天子在孟夏時節,即夏曆四月在朝廷上同群臣喝酎酒;而在孟冬時節,即夏曆十月,要在太學宴請群臣,叫做“大飲烝”。據鄭玄的注釋,“十月農功畢,天子諸侯與其群臣飲酒于大學,以正齒位,謂之大飲。……烝謂有牲體為俎也。”并認為《詩經•豳風•七月》第八章“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飨,曰殺羔羊。跻彼公堂,稱彼兕觵,受福無疆”就是歌頌大飲的詩篇。第五,飲酒還與教化有關。天子在朝廷上與群臣飲酎酒時還要伴着禮樂,以辨明尊卑。而在孟冬時節在太學的飲酒是為了“序齒”――排年齡,别老幼。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3

“飲”的甲骨文構形像一個人趴在酒器上低頭飲酒的樣子,非常形象。所以飲的本義是喝。

《禮記•玉藻》:“五飲,上水、漿、酒、醴、酏。”五飲就是人們日常喝的五種飲料,漿是一種帶酸味的飲料,醴是甜味的酒,酏(yí)是用黍米釀造的酒。還有一種說法,說酏是用黍釀的稀粥樣的液體。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欲得飲”中,“飲”的東西肯定是水。“飲于河渭”“北飲大澤”的“飲”是喝的意思。

飲的構形表明,飲的液體不僅是水,而且常常是“酒”。《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甲骨文時期就産生的這個飲字,說明上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可釀造美酒了。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4

酌斟

“酌”字的金文構形左邊是酉,右邊是勺,表示用勺往酒杯中盛酒,請人飲用。《說文•酉部》:“酌,盛酒行觞也。從酉勺聲。”《段注》:“盛酒于觯中以飲人曰行觞。《投壺》雲:‘命酌曰請行觞’,觯實曰觞。”《詩經•小雅•吉日》:“以禦賓客,且以酌醴。”鄭箋:“酌醴,酌而飲群臣。”

用勺盛酒然後再注入杯中,反映了殷商時期飲酒時的一種風俗習慣。《六書故•工事四》:“酌,以勺挹酒注之爵也。以勺曰酌,以鬥曰斟。”

爵是酒杯,用勺舀酒倒進爵中,叫做酌,所以後人稱飲酒為酌,邀三五好友小酌,自斟自飲叫獨酌。李白有《月下獨酌四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極寫其内心的孤獨與苦悶。

用一種長柄的量具“鬥”來倒酒叫做斟,所以斟字構形從鬥。《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意思是說,南方天空中有箕星,但不可以用來簸揚米糠;北方天空中有鬥星,但不能夠用來盛舀酒漿。時至今日,人們仍把給客人倒酒叫做“斟”。

民間俗稱篩酒時,淺叫斟,深叫酌。“斟”和“酌”同義連用而成為了一個複音詞“斟酌”。陶淵明《移居》詩之二:“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後斟酌引申指取舍、思考等,當初卻是與飲酒有關。

漢字與中華文化第一講(漢字與中華傳統文化)5

《說文•酉部》:“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亂也。一曰潰也。從酉從卒。”《段注》:“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亂也。以叠韻為訓。從酉、卒。此以會意包形聲。卒亦聲也。”顯然,所謂醉,指已經達到能力的上限了,還要喝下去,就要神智不清楚,就是醉了。《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出遊到齊國:“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從者以為不可。将行,謀于桑下。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醉而遣之”,即趁重耳喝醉酒的時候把他帶走。

醉的本義是酒喝得過量導緻神智不清醒,但漢語中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說法。宋代大文學家在《醉翁亭記》中就塑造了一個“不在酒”的醉翁形象:“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便成了表示形在此而意在彼,另有所圖的成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