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虛則補之”,那麼你到底是哪裡虛呢?又該如何進補?
這其中我們還一定要分清以下4種情況,然後再辨證論治,就會有不錯的效果了。
一、氣虛
這種情況多是由于勞傷過度、久病不愈、或者脾胃不和、髒腑功能減退所引起的。會出現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目眩、失眠、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對此,我們就要益氣、補氣。
氣虛
二、陽虛
氣虛進一步發展就是陽虛,大都是跟飲食不節有關,貪吃生冷,損傷了脾胃的陽氣、或者勞累過度、耗氣傷形、經常熬夜等等,也會導緻陽氣的虧損。“陽氣”代表着一種能量,所以陽氣不足的人,常常會怕冷,手腳冰涼,女性宮寒、痛經,男性功能減退,時間短等等。
那應該怎麼辦呢?要溫陽、散寒。
陽虛
三、血虛
就是當氣虛久了之後,便會使得血的生成也不足,氣血不分家,氣能生血。所以久而久之,血也不足了,這樣的人便會臉色白、唇色白、眼睑白、指甲也發白等等,這時候,補氣、養血就是我們調理的關鍵。
血虛
四、陰虛
這種情況多是由于熱病之後,或雜病日久傷耗陰液所緻,也可因情緒因素、房事不節、過度熬夜、過服溫燥之品等使陰液暗耗、虧少,機體失去營養物質滋養所緻。
常常會伴随出現口燥咽幹、形體消瘦、兩顴潮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大便幹,小便少等問題,那應該怎麼辦呢?要益氣、養陰。
陰虛
那麼這幾種情況你都分清了嗎?知道自己該如何進補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