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杜甫的《石壕吏》,想必大家都挺熟悉的。
因為幾乎沒人能夠忘記,當年被“背誦全文”的支配的恐懼。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我敢打賭,大家每次都是連“唐.杜甫”都不落下開始背的。
作為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根據自己的親眼見聞寫成的“三吏三别”之一,我一直以為這首《石壕吏》,是詩人在表達對戰亂時代飽受摧殘,家破人亡的底層百姓的同情。
在我過去的理解中,這首詩的翻譯大概是這樣的:
這天傍晚,詩人在一個叫石壕村的地方投宿,晚上睡到半夜的時候,有官府的差役來拍門抓壯丁。
詩人借宿的這一家的老頭子,聽到聲響就趕緊跳牆跑了,老太太強撐去給差役開門。
老太太剛開門,就聽見外邊的差役大聲怒斥:你家老頭呢!趕緊讓他出來跟我們走!不然要你們好受!
老太太聲音凄苦地對他們說:大爺們開恩啊!我家三個兒子都去守邺城了,前幾天一個兒子托人捎信回家,說兩個兒子都已經戰死。死了人就死了吧,但活着的人總得想辦法過日子啊!現在我家已經沒有什麼男丁了,隻有一個還沒斷奶的孫子,兒媳婦雖然在家,但我們現在窮的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了。差爺要是不嫌棄我年紀大了,我現在就跟你們去河陽兵役,走得快了還能趕上幫忙做早飯。
到了夜很深的時候,外邊嘈雜的聲音漸漸地消失了,隻不過耳邊好像總是會聽見幾聲壓抑幽咽的哭聲。
第二天早上詩人上路的時候,跟他送别的就隻有老翁一個人了。
詩人借宿的這一家人,三個兒子全上了戰場,一場大戰下來隻活下來一個。
老兩口帶着兒媳婦和吃奶的孫子艱難度日,還被官差催逼抓壯丁,連家裡僅存的老漢都差點被拉上戰場。
如果老漢也被抓走了,隻剩老婦帶着兒媳婦和孫子,她們以後怎麼生活?
所以過去我一直都以為,這首《石壕吏》中捉人的官差是反派,杜甫投宿的這一家人的命運既悲慘又無奈。
老婦人之所以“請從吏夜歸”。
是因為她說孫子沒斷奶的時候,說漏了嘴,暴露了自己的兒媳婦還在家,可她家裡又沒錢賄賂抓壯丁的官差,為了不讓官差帶走兒媳婦,隻好請求官差帶走自己,放過兒媳。
但是最近看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教授解讀《石壕吏》的視頻以後。
讓我深感震驚,幾乎完全颠覆了我對《石壕吏》的認知。
康教授認為,《石壕吏》中的捉人吏是不辭辛苦,盡職盡責的大唐公務員,做得一點錯都沒有,而老婦人更是熱烈擁護李唐,不惜獻上生命的愛唐先鋒!
以康教授的觀點推論,《石壕吏》這首詩,大概是該這麼翻譯的:
大詩人杜甫經過一天的車馬勞頓,傍晚的時候在一個叫石壕村的地方投宿。
當天深夜時分,大唐優秀的招兵人員依舊不辭勞苦,盡職盡責的展開捉人補兵工作。
這一家的老頭是個膽小如鼠的懦夫,聽見動靜居然跳牆逃避兵役。
老太太懷着羞愧又悲痛的心情,去給深夜依舊奮戰在捉人工作一線的大唐捉人公務員開門。
大唐捉人公務員聽說老翁逃走以後,非常氣憤:沒有大唐哪有你們?吃大唐的飯卻不肯一家死絕地為大唐賣命!你們何其無恥?
老太太聽了捉人公務員義正辭嚴地怒喝,羞愧難當地哭叫:嫁了這麼個毫無感恩之心,又貪生怕死的老頭子,我的命好苦啊!
然後老太太邊哭邊向大唐捉人公務員陳述自己的苦難:家裡三個兒子三生有幸地去為大唐守衛邺城。其中一個兒子剛托人捎書信過來,三個兒子才戰死兩個,離“一門三英烈”都還差一個名額!讓自己以後怎麼有臉出去見人啊!活着的兒子不顧大局的苟且偷生,隻有為大唐盡忠而死才算是死得其所。可恨現在家裡已經沒有什麼能上戰場的人了,就剩一個小孫子還在吃奶,兒媳婦因為要喂奶沒法上戰場,但把能捐獻出來的東西也都捐獻光了,連條不露腚的褲子都沒留下。
但老太太深知,這樣的付出是遠遠不夠的,遠遠不能報答李唐王朝對自己的大恩大德。
于是,老太太激動地拉住大唐捉人公務員的手,懷着對大唐火山噴發般的熱愛說:帶我走吧!我雖然年紀老衰,但一顆愛大唐的心還在!趕快!趕快!咱們馬上出發,我還能趕上為河陽戰場士兵做早飯!
夜深人靜的時候,外邊雖然已經沒有了聲音,但杜甫仿佛還是聽到了,天地被老太太的愛唐精神感動的嗚咽之聲。
天亮的時候,那個貪生怕死的老翁又恬不知恥地逃了回來,杜甫雖然對他滿心的看不起,但還是忍着惡心,禮貌地跟他道了别。
這首《石壕吏》,杜甫一方面是在熱情讴歌大唐捉人公務員們不辭辛苦,盡職盡責的工作态度。
另一方面則是在重點歌頌老婦人,那種一家沒死絕就不夠愛大唐的愛國熱情。還摟草打兔子的鄙視了一把,那個跳牆逃走的懦弱老翁。
教授就是教授!精神境界就是高!
以我們的眼光,隻懂以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石壕吏》,而教授直接以封建帝王的角度來解讀了!
“安史之亂”是怎麼爆發的?
不就是因為安祿山、史思明等人不知感恩,吃大唐的飯,掀大唐的鍋?
大唐皇帝英明神武,明察秋毫,豈會不知安祿山、史思明這些跳梁小醜心懷不軌?
陛下之所以要把這些奸臣養起來造反,為的就是讓大唐百姓人人都有機會報效朝廷,家家都有機會光榮!
你看《石壕吏》中的老婦人,她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又怎樣?一家人窮的連不露腚的褲子都沒一條又怎麼樣?她得到了教授的贊譽,她光榮啊!
隻是作為一個升鬥小民,我不免有些懷疑:康教授自己願不願意,能不能做到像《石壕吏》中的老婦人一家一樣去光榮?
孔子曰得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使是從封建社會的角度來說,老婦人一家三個兒子全部從軍,并且已經戰死了兩個,也足以稱得上是“一門忠烈”了!
剩下老婦人夫婦帶着一個還在奶孩子的兒媳婦,本來就隻能艱難度日。
再把老翁送上戰場,老婦人自己帶着奶孩子的兒媳婦,兵荒馬亂的年月裡,她們還有活路嗎?
“安史之亂”本來就是因為李唐皇帝荒淫無道,親信奸詐小人,養虎為患引發的戰争。
老婦人一家到底欠了李唐王朝多少“大恩大德”?要以全家死絕式地“奉獻”來彌補李唐皇帝的過錯!
教授的李唐皇室可以偉大,但總得給平頭百姓留一點掉掙紮求存的“私心”吧?
按教授這種“光榮”法,還勞叛軍動手幹什麼?
讓大唐這些盡職盡責,不辭勞苦的捉人吏把老百姓逼死幹淨!
豈非大家光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