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代符篆秘本

清代符篆秘本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0:02:23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1

【時代】:戰國。

【使用者】:魏國豐縣官吏。

【主人】:魏國豐縣令

【作用】:郵送物品或者投遞文書時封簽。

【出土地點】:陝西秦宮遺址。

【收藏】:陝西社科院考古所

【級别】:國家級文物

什麼是封泥呢?封泥,亦稱“泥封”、“藝泥”、“一泥丸”,中國古代封緘簡牍并加蓋印章的泥塊。春秋末出現了玺印,封泥也随之産生。漢代以前信息傳遞通用簡牍,其制主要有“單牍”和“簡冊”兩種形式。

單牍用木闆制作,長約一尺,寬約三寸,可豎寫五行文字。《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曰:“及寝病,帝驿馬令作草書尺牍十首。”李賢注:“《說文》雲:‘牍,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單牍因比較寬,牍上挖有橫向凹槽,書文于其凹槽内,然後在牍面槽上複加一塊蓋闆,此蓋闆謂之“檢”,其長寬與牍凹下部分相同。檢覆牍上後,書寫于凹内的文字就既不會外露,又較好地得到了保護。為了便于系紮繩組,“檢”上一般還刻有三道繩槽,繩槽處則鑿方槽,謂之“印齒”或“印巢”。這是單木牍文件的大緻結構。單牍通常是一牍一封檢。單牍文件“固封”就是先用繩捆紮,并于中道繩槽結束,然後用膠泥一丸按于印齒内的繩結上,趁泥濕性軟将印按壓在泥上,膠泥幹固,繩結也封牢了。這塊用來封檢的泥,人們稱之為“封泥”。

西北師大教授王輝先生撰文認為,“豐玺”封泥來自于漢代的沛郡豐縣,已故西安書法藝術博物館館長傅嘉儀先生卻認為來源于豐鎬之豐地。現任南大曆史系教授周曉陸在所著《秦封泥集》中兩種觀點都有,但是傾向于是豐鎬之豐。而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先生與李毓芳先生所合撰的《西安相家巷秦封泥考略》一文,雖則論“豐玺”的來源有兩個地望,其一也指出今江蘇豐縣。但其謂:“‘豐玺’之‘豐’當為西周豐京故地之‘豐’”。傅、周、劉、李四位先生均沒有說出考證依據,結論過于輕率。而關于“豐玺”封泥,已故著名地理曆史學家史念海先生在一次全國性秦漢史學術會議上宣布,“豐玺”封泥出自劉邦的家鄉沛郡豐縣,即今江蘇豐縣。

“豐玺”封泥,内無界格。根據印學常識,此印具有先秦(即戰國時代)顯著特征。清代學者因發現少,稱此類二字印為半通印,并錯誤定性為縣以下行政機構的官印。今天的學者已經證明,清人關于半通印的解釋是錯誤的。

上海博物館孫慰祖先生一語中的,豐玺封泥是秦統一六國前的印制。

根據文獻,我們清晰可知,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遷都于豐,武王滅殷後又遷都于鎬。沣水西稱豐京,沣水東稱鎬京,史稱“豐鎬二京”。到周朝的第七代懿王時,都城又因為西戎的多次入侵,遷到距離鎬京不遠的犬丘。平王東遷後,豐鎬之地就成為了秦人的邊境領土,豐鎬之地随着衰頹。

公元前350年,秦國在鹹陽周圍設置三十一縣。此時,豐鎬附近的周舊都之一犬丘被秦國設為廢丘縣,而豐鎬之地被設置為鄠縣。1948年,陝西戶縣出土秦惠文君四年(前334年)的封宗邑瓦書,其文中有:“取杜才(在)酆丘”字樣,可知,在前334年豐地稱“酆丘”,可知秦國在豐地設立鄠縣時還保留着“酆丘”聚邑,但應該屬于鄠縣的轄區。假如鄠縣境内的酆丘是縣的話,應該叫酆丘縣。如果真有酆丘縣的話,縣印也應是“酆丘玺”,而不是“豐玺”。

借助曆代考古成果,可知酆丘之地,在秦代為上林苑舊地,萯陽宮就是上林苑重要宮苑之一。秦統一後,瓦文記載的酆丘之地或入上林苑或入鄠縣。故而與“豐玺”對應的地望,僅剩下一處,那就是西漢高祖劉季的家鄉豐縣。所以,王輝教授與史念海先生關于“豐玺”封泥來自于為劉邦的家鄉豐縣的推斷是極其正确的。

戰國時魏國有沒有稱作豐的縣呢?《史記》與《漢書》的記載恰恰很好的證明了魏國豐縣的存在。《史記·高祖本紀》有雲“周市使人謂雍齒日:“豐,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數十城。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史記集解》引李斐文雲:“劉氏随魏徙大梁,移在豐,居中陽裡。”梁,即魏國,因魏國徙都大梁而被後世學者稱為梁。班固《漢書》引用豐縣人劉交的後代劉向的文字更說明了問題:“戰國時劉氏自秦獲于魏。秦滅魏,遷大梁,都于豐。”原來劉邦家族是随着魏國遷都大梁時東遷到豐縣中陽裡居住的,劉向是西漢王朝的的一位著名史學家,博學多識,對于自己先祖的故鄉在戰國末期的曆史,他是具有發言權的。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2

豐縣古城河

著名曆史學家楊寬所著《戰國史》,記載豐縣屬于魏國方輿郡。民初著名學者缪荃孫所著《江蘇通志稿》同樣認為:“豐為魏縣,漢高故裡。”

此封泥應該為秦始皇二十三、四年占領豐縣,收繳原魏國豐縣官印,在往中央投送文書時所加蓋的印章痕迹。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廢原戰國各地官印用玺字,改屬帝王專用,這也是豐玺封泥斷代的一個基本要素。秦統一後,豐字改寫為酆。

單一的豐玺封泥,是無法串聯戰國到秦代豐為縣這個史實的。無獨有偶,在這次考古發掘之前,收藏界與曆史科研單位已經搜集并收藏了一枚同地出土的“酆印”封泥以及“酆丞”印泥。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3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4

譚其骧教授《中國曆史地圖集》記載秦内史無酆縣;近期陝西本土學者根據對秦封泥的研究成果,繪制出新的秦内史圖,也沒有列入酆縣,其内史圖豐都舊地為鄠縣(即今戶縣)。既然從先秦到秦統一後,豐鎬之地從沒有設過酆縣,所以,秦封泥中的酆印與酆丞封泥的來源也隻有一個地方,那就是秦四川郡下屬的酆縣,即今江蘇豐縣。

既然秦内史沒有酆縣了,還能不能證明豐縣在曆史曾經使用過“酆”字呢。答案是肯定的。

1983年,湖北江陵縣張家山出土的漢簡《二年律令.秩律》中有這樣的記載:“栎陽、長安.....雒陽、酆、雲中、□□□□□、新豐、槐裡、雍、好畤、沛、颌陽,郎中司馬, (衛)尉司馬,秩各千石,丞四百石。”。

在此《秩律》特别中規定“酆、沛、新豐”等縣的縣令“秩千石”,這裡的“酆”,學者總口一詞,即指劉邦的家鄉豐縣。可見,西漢初豐縣仍然寫作酆縣。

從傳世《史記》的記載,可知至少在武帝時期,豐縣恢複使用了原字“豐”。其實,即使在西漢後來恢複了豐縣舊寫,但一些古籍中還是保留了一些使用酆字的痕迹。如三國魏時成書的《三輔黃圖》載:“上皇遊酆沛山中,寓居窮谷。”看來,短暫的秦代十幾年間,豐縣确實被寫作為“酆縣”。

豐玺、酆印、酆丞封泥的出土,結合《史記》記載,豐縣戰國時代、秦代、西漢使用豐字的演變過程清晰可見,可以确知,豐縣在戰國時期的魏國時為方輿郡豐縣,秦代為四川郡酆縣,西漢初期為漢内史酆縣,至少在武帝時恢複為豐縣。所有的封泥與傳世漢印中,都沒有“豐邑”這個寫法,《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豐邑”的“邑”字存疑,或為後世學者綴補《史記》時贅加,要麼“邑中陽裡”是指城中陽裡,即豐縣首鄉之中陽裡。

清代符篆秘本(豐玺酆印酆丞)5

豐縣,坐落于徐州市西北一隅,為漢高祖劉邦及名相蕭何、孝惠帝劉盈、楚元王劉交、齊王劉肥、燕王盧绾等西漢帝王将相群體的生長故鄉。此豐玺、酆印、酆丞封泥,雖是一個小泥塊,但其所承載的豐縣為戰國魏縣的曆史信息,為史學界研究劉邦故裡豐縣的沿革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