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11:06:42

7月24日,黃河流域非遺尋訪調研團到達曆史文化名城、江北水城——山東省聊城市,參觀調研了壽張鎮黃河夯号、景陽岡陳釀酒傳統釀造技藝、陽谷木雕、魚山梵呗、東阿阿膠制作技藝、東阿二郎拳和東阿雜技等項目。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1

陽谷壽張黃河夯号:古老縣邑傳承發揚勤勞品格,黃河夯号巨大感染力一如既往

黃河東西延綿中國北部5464公裡,壽張便是黃河下遊山東西首的一個古老縣邑。黃河到了山東平原地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懸河”,在陽谷地段黃河河底高出地面10米,因此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曆史上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從先秦到解放前約3000年時間,黃河決口泛濫達1953次,重要改道有26次,其中途經陽谷縣(也指壽張)就有6次。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2

據了解,《陽谷壽張黃河夯号》喊唱的内容有民間傳說、曆史人物故事、傳統戲曲,有的是即興發揮編唱。喊唱的調子有民間小調、小咳呀、小蓮花落、大雁窩、大鋸缸、咳呀咳、打杈頭等,節奏有快有慢,有唱有和,聲音高低和唱詞長短皆不固定,但這些和着滔滔黃水、渾渾厚厚、響徹雲天的吼出來的,無任何樂器伴奏的号子,卻蘊含着巨大的感染力。這也是沿黃一帶,壽張黃河夯号在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一帶廣為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加強對《黃河夯号》的保護,壽張鎮黨委、政府聯合縣文化館對黃河夯号進行了挖掘,組建了由平均年齡70多歲的9位老人組成的《陽谷壽張黃河夯号》傳承表演隊,通過對夯号的收集和整理,重新編排了《陽谷壽張黃河夯号》。整個表演過程中沒有任何樂器伴奏,隻有老人們手中的石夯和口中的夯号,老人們充滿韻味、富有節奏感、生活氣息濃郁的清唱,有一股自然的吸引力,把人帶進當年黃河邊上熱火朝天的防洪隊伍中,更是讓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2009年,《陽谷壽張黃河夯号》入選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景陽岡陳釀酒傳統釀造技藝:承載陽谷悠久曆史記憶,寄托崇尚英雄之精神追求

7月24日上午,黃河流域非遺尋訪調研團來到山東景陽岡酒廠有限公司參觀調研。據介紹,山東景陽岡酒廠有限公司以中華五千年酒文化為載體,以黃河文化、農耕文化、水浒文化、運河文化、軍事文化、紅色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精心建設了景陽岡酒道館、陽谷縣曆史文化展廳、印象陽谷文化長廊、工業遺産館、明清酒坊、陳年酒莊、魯西農耕文化展覽館、水浒文化長廊等旅遊設施,以工廠為舞台、産品為道具、遊客體驗為核心,打造了具有科普性、互動性、趣味性的文旅項目。目前,企業年接待全國各地旅遊團體1000餘個,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英雄文化科普教育萬餘人。

景陽岡酒不僅是魯酒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國“兼香型”白酒的重要代表。景陽岡酒為核心的系列釀酒工業遺産項目承載着陽谷地方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傳統,體現了崇尚英雄、贊美英雄的精神情結和追求,更是改革開放以來地方釀酒行業和酒業工人百折不撓、改革創新的縮影。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3

據了解,公元前2100年,釀酒技藝已在陽谷景陽岡一帶廣為流傳,明洪武年間,山西陳姓大戶遷居陽谷縣張秋鎮,與釀酒世家周家聯姻。陳祖啟後鑽研釀酒工藝,在傳統工藝“透瓶香”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完善景陽岡陳釀酒傳統釀造技藝。至陳公萬傑創建“陳家酒坊”。經過幾代傳承人的傳承與保護,景陽岡陳釀酒依然保持着全國兼香型白酒中獨特的“醬頭濃尾”風格特點。

陽谷木雕:崇文尚義、薄利厚德

陽谷縣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運河文化、黃河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金瓶梅文化、水浒文化交融之地,為民間美術、傳統工藝的留存提供了文化土壤,孕育了精雕細刻的陽谷木雕。陽谷木雕世家崇文尚藝,世代傳承,家譜有雕刻記載的從第十五世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二十二世傳人王傳成創辦山東陽谷文化家具研究所,其後二十三世傳人王志達悉心經營,不斷發展擴大,後更名為陽谷縣狀元紅文化家具有限公司。陽谷木雕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發展已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2013年,陽谷木雕被選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王傳成被評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志達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4

據了解,公司現為中國家具協會會員,山東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山東省旅遊商品研發基地。公司占地20餘畝,運用産學遊為一體的鍊式發展模式,其中設有紅木文化家具展廳、木文化博物館、生産加工車間、非遺傳習所和手工木雕體驗培訓區。

為更好地宣講非遺、保護非遺,公司特設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講堂,陽谷木雕傳承人王志達每月在傳習講堂舉行兩期木雕藝術講座,培養技藝高超的優秀文化傳承人,防止傳統手工藝資源流失,同時開辦業餘木雕學習班,調動廣大群衆的積極性,讓“保護”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講堂的開辦,激發年輕人對制作民間工藝的興趣,對于挖掘和弘揚陽谷木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既是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荟萃交流之地,又是開展非遺教育實踐的體驗性、示範性基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的建設過程中,陽谷木雕始終堅持保護與發展共行的方針,把它作為一項事業不斷傳承和創新。

魚山梵呗:發願複興梵呗,永悟開啟傳承優秀文化新征程

梵呗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贊歎、修持的聲音。魚山梵呗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标志。聊城市東阿縣魚山梵呗寺(住持)釋永悟法師潛心研究、挖掘整理、傳承複興梵呗,被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5

據介紹,永悟法師在整理挖掘梵呗過程中發現,從曹植的魚山梵呗四十二契漢語反切、四聲、五音的出現,到五言七言律、十二呂律的聲律及格律等漢語言韻體系及詩詞格律的發明與成熟運用,皆是佛教中國化的産物。梵呗具有曆史五變、文本五類、次第五層、傳承五要、功德利益五種共二十五種特征,從聲塵到耳根共二十五行,唯以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耳根圓通為圓通教主的定學核心修持總法門。他把傳承梵呗作為修行的重要内容,積極創新禅修理念,他将一日修煉發現知了蟬破繭而出、金蟬脫殼了脫生死一鳴驚人轉換過程的禅機,正如梵呗反聞自性,耳根圓通壁觀的禅淨雙修法門,命名為梵呗“太極蟬”禅修理念,人稱“梵呗永悟定律”。2003年,這一定律被廣大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及梵呗學者音樂人接納并宣傳,并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确定為“太極蟬(TaiJiZen)”夏令營安居禅修紀念活動日。

永悟法師為弘傳梵呗嘔心瀝血,不遺餘力,先後參加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宗教事務局等主辦的各種宗教非物質文化遺産研讨會,參與梵呗佛事活動300餘次,培訓50餘次,他編撰出版了《中國魚山梵呗文化節論文集》《魚山梵呗聲明集》《中國梵呗傳承法要》等多部著作,成功撰寫了《音聲佛事話梵呗》《傳承梵呗内涵,保護佛教遺産》《梵呗與成佛之道》等20餘篇學術論文,修複了元朝古籍善本《魚山聲明集》。2004年,永悟禅師在國家工商部門注冊了梵呗商标,為維護魚山梵呗的知識産權、打造過硬文化品牌、抵制佛教商業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東阿阿膠制作技藝:弘揚阿膠傳統文化,用心實踐“非遺精神”

7月24日下午,黃河流域非遺尋訪調研團來到東阿阿膠城參觀調研,據介紹,阿膠自古以來就是皇家貢品,進貢曆史長達1500多年。嘉慶五年,東阿縣劉延波創立同興堂。創制“九九制膠法”代表了古代阿膠制作工藝巅峰水平。道光六年同興堂上清貢膠被确定為宮廷禦用貢膠,受到道光帝的嘉獎。在古代,貢膠的煉制有許多講究。要在冬至子時取水點火,九次添加阿井水,煉制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曆經九朝進貢,處處與“九”神秘相合,所以有“九朝貢膠”的稱法。東阿阿膠制作技藝植根于特定區域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工藝、原料、水源、産品特征,深厚的曆史文化和經濟價值,該技藝現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秦玉峰先生已是第八代代表性傳承人。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6

據了解,東阿阿膠制作技藝是我國中藥傳統生産工藝的典型代表,曆經近三千年的實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技術,傳統阿膠制作工藝流程複雜,從原料加工到成膠曆經九十九道工序,而且全由手工完成,每道工序的嚴苛程度、要求之高,實屬罕見。尤其是熬膠、晾膠等工序複雜,其間的挂珠、砸油、吊猴等環節頗顯功力,初學工操作六七年才始得要領、摸出門道,并通過這一嚴謹的工藝流程,實現了現代藥理要求的蛋白質分子量的變化,起到更宜于人體吸收的神奇效果。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東阿阿膠制作技藝傳承人企業,将沿襲近三千年的東阿阿膠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下來,并融入了現代化生産工藝,傳承道地阿膠制作技藝,堅守匠心。

東阿二郎拳:傳承百年拳法,非遺薪火相傳

據老拳譜記載和二郎拳老拳師口傳,東阿二郎拳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盛行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屬于少林派系、外家拳、長拳類,有外武場和内武場之分。當時東阿武師高氏将本地的兩人搏鬥技擊術與少林武僧相傳的一種傳統拳法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創編二郎拳套路“四門鬥”、“調膀連環捶”等,因該拳術以二人對練為主,且在當地“男子”稱為“郎”,該拳又始創于東阿,故稱之為“東阿二郎拳”。2016年,東阿二郎拳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7

東阿二郎拳代表性傳承人于慶芝介紹說,東阿二郎拳是一種技擊性比較強的拳術,主要突出“硬、快、力、靈、巧、招”6字。每趟單練套路都能對練,還能拆招實戰。技法攻如風、架子大,練起來比較剛猛,大開大合,大劈大撂,粗放樸實,剛勁有力,尤重技擊,手腳并用,招式相連,一氣呵成,動作舒展,可放長擊遠,可貼身靠打,猛打快攻,猛踢快收,節奏分明,技法清晰,以勇見長,實戰性強,包含了踢、打、摔、拿、推、跌等各種技法。

東阿二郎拳派系完整、形式多樣、技法全面、大開大合、大劈大撂、剛勁有力、爆發力強、粗放樸實、實用性強,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和推崇。

東阿雜技:勇敢的少年不懼風浪,兒時雜技夢想終圓東阿

東阿縣的雜技藝術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曆史,是中國雜技的故鄉和搖籃。東阿縣雜技團成立于1955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之一,在幾代人的刻苦創業下,雜技團不斷發展壯大,藝術水平不斷提高,東阿縣雜技團的演出以粗狂、豪放、剛健的藝術風格和精湛技藝飲譽中外。1970年調入聊城改名為聊城地區雜技團,時隔38年後,200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東阿縣雜技團恢複成立,重新劃撥土地20畝,投資2000多萬元分别建立了練功房、東阿縣演藝中心和宿舍、辦公樓。2020年,縣委、縣政府劃撥土地98畝、啟動資金1.5億元建設東阿縣雜技藝術中心。

聊城大運河遺産點(黃河與大運河交彙之地)8

東阿縣雜技團的創辦人季小芳,出生于雜技世家,6歲開始練習雜技,13歲開始參加全國比賽,14歲時曾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據季小芳先生介紹,在準備人民大會堂演出的日子裡,全國各地的雜技精英都聚集在一起,聊天時經常會有人向其他小夥伴炫耀自己家鄉的雜技團何等厲害,年幼的季小芳就是在那時默默埋下了關于創辦東阿雜技的夢想種子,當時的他想,如果他長大以後有能力發展雜技團,一定要回到東阿,把東阿雜技重新創辦起來。2006年,他與家人商量将東阿雜技重新創辦發展起來,季團長的這個想法在當時受到了很多質疑,很多人認為時隔三十多年再将東阿雜技創辦起來是一件不現實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的确,從頭再來是一件很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事情,盡管這件事情在當時不被看好,但是季團長在家人的支持下以及他自己對雜技的熱愛的支撐下,邁過重重難關,披荊斬棘,終于實現了他兒時的夢想。

季團長回憶起最初創辦東阿雜技團的艱辛歲月時,感慨萬千,他說:“當時的條件真的特别艱苦,在我們創辦雜技團的第一年,招生隻收了6、7個學生,說實話當時的情況還不夠交水電費的,但是我的家人一直支持我,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我的弟弟和愛人在雜技團的前三年都沒有拿工資,每天在食堂裡吃大鍋飯,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堅持了三年,有了一些起色,我們不斷地做出成績,努力訓練,上央視的舞台,并且出國演出,就這樣慢慢地很多人看到了我們東阿雜技團的閃光點,一切開始步入正軌。”

季團長表示:“未來,我們将進行常态化演出、惠民演出,讓東阿縣雜技團走向東阿縣的每一個鄉村,讓我們東阿的父老鄉親近距離地感受東阿雜技的魅力,這是我的責任,我一定會将東阿雜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非遺,屬于當地人民的獨家記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任歲月流轉永續傳承,記載着城市的滄海桑田、四季變化,也印證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在腳踏實地中砥砺前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