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薛迎輝 通訊員 石少華
細細的竹簽粘起一顆顆谷粒,小心翼翼地放在紙上,再按照不同的顔色有序排列,一個雄鷹展翅的雛形逐漸顯露……
竹簽為畫筆、五谷做顔料,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很難想象竟有如此“奇特”的作畫方法。
11月10日,走進位于平頂山石龍區觀湖佳苑小區内的“五谷藝術創作室”,琳琅滿目的“五谷畫”栩栩如生:徐悲鴻的《愚公移山》、齊白石的《三千年》,以及花鳥蟲魚等國畫,令人歎為觀止。
“五谷畫畫面自然流暢,但制作工藝非常複雜。”創作室主人、55歲的劉鐵見介紹,五谷畫是以五谷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雕等工藝制成山水、人物、花鳥等形狀,再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
為啥會用五谷作畫?劉鐵見告訴記者,他是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自幼愛好美術。初中畢業後,他自學烙畫,并以此在石龍區闖出了名氣,作品深受市場青睐。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劉鐵見“結識”了五谷畫,一“牽手”就是16年。
“當時在電視上看到外省有人用谷子作畫,我于是就嘗試着做起來。”劉鐵見說。起初,他用當地的玉米、黑豆、芝麻等作畫,但是由于顆粒大、顔色單一,作品很是粗糙。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就在劉鐵見旁邊的上百個瓶瓶罐罐裡,“這是河北的谷子,有黑、紅、黃、白四種顔色;這是山西的黍子,顔色也有4、5種之多……”劉鐵見說起這些“寶貝”精神抖擻, “目前能用的種子将近50餘種,谷子和黍子顆粒小,顔色均勻,作畫效果好。”
不僅是谷子和黍子,劉鐵見還摸索着用起了五彩大米、芝麻、草籽等,根據它們的本色來作畫,成品不染色,也不褪色。正是這個特點,劉鐵見的五谷畫一經面世,便在省市民間工藝美術展上嶄露頭角,赢得了市場認可,還被作為禮物送給外國友人。
“最紅火的時候雇傭了40多名工人不停生産,産品供不應求。”劉鐵見回憶道,五谷畫制作不能批量生産,全靠手工制作,最簡單的作品也需要一周時間才能制作完成。
在創作室裡,長1.4米、高0.63米《愚公移山》格外引人注目。 “這幅作品裡有9個大人、2個小孩11個人物,還有大象、牛等動物,特别難做。”劉鐵見說,這幅2011年創作的作品,花費了近一年時間。今年6月份,《愚公移山》在2021年河南省民間藝術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耗時,費力,人工成本高,經濟收益低,也正是這個原因,十幾年下來,劉鐵見帶過的幾十名工人無一人從事五谷畫創作,他也隻能退守最後的“陣地”堅持創作。
由于久坐,劉鐵見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妻子段鳳蓮也多次勸他多休息,但他丢不下這份傳統技藝。為此,他經常參加各類展會進行推介。談及未來,劉鐵見晃了晃手中的手機笑着說:“酒香也怕巷子深。我正在學習網絡直播,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五谷畫,愛上五谷畫!”
編輯:王超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