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馬緻遠,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歎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譽為“秋思之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馬緻遠更被時人美譽為“曲狀元”。
二、解題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劇曲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阕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淨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三、背景
馬緻遠一生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四、朗讀感受節奏
天淨沙秋思
馬緻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再感受一下。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再一齊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思考本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悲涼,惆怅。
五、課文翻譯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驿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譯文: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馬,頂着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裡,隻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六、精讀課文
1.曲中前三句共描述了幾種景物,它們有着怎樣的特點,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1)描寫的景物及特點:“枯藤”、“老樹”“昏鴉”等,其意象特點為“枯”、“老”、“昏”等。
(2)這樣寫的好處: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緒。
2.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句寫秋末之景,幹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此刻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将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緒;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築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溝通;“流水”是清澈純淨的,蘊含着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産生歡歌笑語的地方。
那裡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構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遊子之思之悲,那麼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後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此刻那些撩人情緒的意境中,能夠說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羁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成鮮明對照。第一、三句營造了“蕭瑟荒涼”的意境,第二句營造了“恬靜溫馨的意境”。“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寫哀情。
3.本詩将景物排列在一起便描繪出了一幅秋景圖,這樣的手法手法是什麼?
在國畫中有一種手法叫“留白”,而在文學中也有相類似的手法。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幅美麗中國畫……
總結: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将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襯托在圖景中。詩人僅僅是将景物簡單的排列起來便很好的描寫出了一幅秋景圖。這樣的描寫景物的手法便是白描。
4.詩的最後兩句各自寫的是什麼,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七、研讀課文
1.結合前面的創作背景思考一下“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斷腸人”有什麼含義?
“斷腸人”既可以是作者的自指,也可以指與作者有着相同遭遇的“羁旅之人”。
2.請同學再次通讀全文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從對全詩中,我們明白了浪迹天涯的遊子此時的情緒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作為遊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遊子一樣,從那裡來、要到那裡去、沒有人明白,他們隻是這樣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産生那些羁旅之愁、思鄉之愁呢?
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曆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總之,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緻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那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總之本詩傳達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和羁旅之愁。
3.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動靜結合。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構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态與“小橋”“家”的靜态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适、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情景交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緻。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