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絞絲旁的形态
A
B
在《九成宮》中,絞絲旁大緻有兩種形态,如上圖A和B,它們的主要區别是,圖A絞絲旁底部寫作三點,而圖B底部寫作“小”。下面結合具體筆畫進行重點介紹:
C
D
第一,絞絲旁有兩個撇折,兩個撇筆的方向大緻相同,但折後的筆畫,行筆方向相反(如圖C)。
第二,第三筆的點,有時寫作斜點(如圖C),有時寫作短撇(如圖D)。
第三,下底部寫作三點時,左點通常向左下行筆,中點和右點向右下行筆,但有時左點寫作“提”狀(如圖D)。而當底部寫作“小”時,一般左點大,位置低;右點小,位置高。
總體上看,絞絲旁要寫的縱長一些,筆畫之間緊密有緻,點畫甯可向左伸展,也不可向右突出,以免與右部的筆畫發生沖突。
二、絞絲旁與右部的關系
第一,注意絞絲旁與右部之間的長短、寬窄和輕重筆畫組合錯落有緻。
經
經: 左短右長。絞絲旁底部的左點是整個字左側的支撐,要注意其行筆方向。右部稍長,三條橫畫輕重、長短有所區别。
絕
絕: 左收右放。絞絲旁形态收斂,附靠于右部。右部上緊下松,尤其是豎彎鈎修長厚重,是整個字的主筆,其豎筆較短,折後的橫筆較長,出鈎渾厚。
緯
緯
緯:絞絲旁位置居中略靠上。右部皆橫向、縱向筆畫,橫畫皆向右上行筆,大緻平行,長短各異,間距勻稱;幾條短豎筆行筆方向有異,兩條長豎垂直向下,筆畫粗重,但上短下長,且略有錯位,不處在一條直線上(如上圖中紅筆所示)。
終
終: 絞絲旁中,第三筆點寫作“短撇”,向左下行筆,收筆時呼應底部左點起筆;同時底部左點寫作“提”,向右上行筆,收筆時呼應中點起筆。
“冬”部筆畫左縮右伸,捺畫粗重舒展;下方兩個點起收呼應,粗重渾厚,下點略偏左。
紀
紀: 左長右短。絞絲旁底部三點寫成“小”狀,中點寫成豎鈎,使絞絲旁形态更為縱長,緻使絞絲旁長于右部,是比較罕見的情況。
編
編: “編”字最大的特點是,将“扁”部的長撇寫得更為修長舒展,将絞絲旁承托其上,使整個字左右部的關聯更為緊密。
(中小學書法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