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河區位于華北平原東部,居天津市東北,瀕臨渤海,地處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之腹。甯河區曆史悠久,民間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境内發現新石器時代實物遺存說明:四千年前“圍坊人”的足迹曾在甯河北部出現。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甯河平原已出現多處居民聚落。境内潘莊東部古遺址,同時出現三座戰國時期城池建築。根據考古發掘所獲取的大量資料表明。早在戰國時期,甯河地域就已出現雕塑、彩陶和陶塑藝術;元代出現了民間舞蹈——花會;明代,東豐台出現了木版年畫手工業作坊。區城所在地蘆台(古稱海口鎮)自唐乾甯二年(公元895年)建鎮以來,憑借着薊運河漕運和鹽業的發達,迅速崛起為商貿重鎮,随着經濟的發展,也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進入十八世紀以後,甯河不僅被譽為“評劇發祥地”,還擁有木雕、泥塑、剪紙等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間藝人更是人才輩出。當一件件充滿鄉土氣息的藝術品——木版年畫、剪紙、木雕、根雕、泥塑、手工制陶……從鄉村湧進全國、省市的藝術殿堂,湧進廣交會,并遠涉重洋,向國際友人展示甯河民間藝術風采的時候,當民間藝人以他們優美的歌喉和精巧的雙手在國際、國内大賽上奪得一塊塊獎牌的時候;當民間藝術作品榮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時候,我們的民間藝人們和家鄉的人民心裡都充滿了一種神聖的自豪之感。2008年甯河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評劇、根雕、木雕藝術之鄉。
千百年來,甯河民間文藝的創作者與欣賞者主要是勞動人民,特别是民歌和民間故事,一般都是人民群衆自己編創出來的,民間剪紙、木版年畫、泥塑、木雕、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小戲也多是廣大人民群衆的業餘創作。各種民間藝術之花,正是由于民間藝人們的創造,才能從古流傳至今,也正是由于他們,才使古老、閉塞的農村有了歌聲、有了歡樂。每逢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一張“竈君”、紙馬,一對門神,窗戶上貼上巧手剪出的窗花,飽含了一代百姓的追求與信仰,正月十五的民間花會,一隊隊高跷、舞獅、秧歌……又跳出了多少人的歡樂與憂悶,傳統民間音樂,那高亢、那低回、那悠揚奔放,奏出了多少代人民群衆的憧憬與夢幻!還有農閑的傍晚,民間藝人的說書、演唱,又令多少人如醉如癡?即使如今農村家家都有了電視機,我們吃驚的發現,隻要唢呐一響,隻要鑼鼓一敲,人們就會關上電視機,依舊情不自禁地跑出門外,去欣賞那充滿泥土氣息的民間花會表演。民間藝人們,創造的是多麼迷人的藝術呀!
甯河民間藝術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财富,是民族文化的根,是世代傳承的重要遺産,這些遺産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成為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他對民衆的影響,以及對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民族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呂殿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