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博物館和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藏在節氣中的生活美學——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将于11月7日(立冬)在天津博物館四樓展廳開展。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餘年曆史底蘊的民族,中華民族催生出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其中二十四節氣代表了我國科學方面的巨大成就。它是中國先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順天應時的生活指南,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它融合四季,貫穿全年,廣為實踐,流布全國,影響世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範,體現了傳統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呈現了中國人認知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彰顯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文化精神和智慧創造,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和中華農業文明燦爛輝煌發揮了獨特作用。
本次展覽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二十四節氣的内容,目的在于體現傳統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呈現中國人認知宇宙和自然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彰顯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文化精神和智慧創造。
展覽日期:2021年11月7日(立冬)——12月7日(大雪)
展覽地點:天津博物館四樓展廳
展覽簡介
第一部分 ”春夏秋冬 就與田家“
二十四節氣起源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漢朝建立後,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大量文人墨客創作《淮南子》,其中一卷《天文訓》中詳細列出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與現代二十四節氣完全相同的記錄。該書詳細地介紹了節氣推算的方法和節氣的有關内容,論述了天地日月、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生成,以及對人類和社會生活秩序與農業生産的影響。
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由天文學家鄧平制定的《太初曆》,進一步明确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學地位,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于曆法。由此,經過曆朝曆代的演繹補充,二十四節氣的内涵更加豐富。
二十四節氣與地球公轉
地球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運轉,從而形成了四季更替。當地球在公轉路線上經過不同位置時,會與太陽形成不同夾角,這個夾角的度量坐标為黃經,人們用黃經角度測算節氣。地球一年繞太陽轉360度,分為二十四份,則每經過黃經15度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約十五天,各有不同的氣候特點。我國古代的先民正是根據這個變化和萬物生長的規律,總結出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與物候
自然界的天地氣象以及各種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的時令性活動,例如雷始發生,大地的始凍、解凍,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反映了氣候的變化,人們就把這些大自然的節律現象叫做物候。古書記載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為與月、旬配套又将每月的26日至月底(無論大月、小月)算為一候,所以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七十二候為一種物候曆,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
生活中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不僅關乎農業生産,亦深系生活,不少節氣諺語都是對生活的指導,從穿衣到飲食到娛樂休閑,無不涉及。現代社會,一方面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們越來越注重生命的安全與健康,二十四節氣養生強調人和自然的節拍,根據不同的節氣适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飲食與精神,這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具有積極作用。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第二部分 ”寒來暑往 共話桑麻“
二十四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複始,是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是我們的祖先在和大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對一些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總結。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此部分的展覽形式采用了手繪民俗畫的方式來講述二十四節氣的傳統風俗。通過“一幅展開的民俗畫卷”構建出叙事空間,營造出“春夏秋冬”中不同節氣光景變換,生動诠釋了“二十四節氣”中所蘊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走進畫卷,領略畫卷之美,感受大自然的寒來暑往、四季更叠。
配合展覽,展區内還設置了互動體驗展區,可以讓觀衆在現場互動體驗中加深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深刻領悟節氣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是一場穿越四季的旅行,在展覽中去接觸自然與風物,體會這片土地的過去,感受純粹與至美。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二十四節氣,記錄着大自然的寒來暑往、四時更叠,是世上最有詩意的曆法。一輪四季,與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周而複始!
···THE END···
圖文:天津博物館宣教部
編輯:媒體中心 李晶
監制:黨委副書記 張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