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戚小芬
小邱産後3個月,身材已經恢複至懷孕前,但産後腰酸一直困擾着她。最近,她腰酸越來越嚴重,肛門還有墜脹感,實在難以忍受。
她來到杭州臨平區婦幼保健院産後康複/盆底疾病門診,找到了胡芳菲主治醫師。經檢查确診為子宮脫垂,也就是說,小邱的子宮“掉”了下來,這其實是盆底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
醫生告訴小邱,需要進行盆底康複治療,同時指導她日常進行凱格爾運動促進盆底肌功能恢複。
“醫生,我身材已經恢複到生孩子前,不是說明産後已經恢複好了嗎?怎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問題?”小邱很納悶。
醫生告訴小邱,許多女性會以身材的恢複來判斷産後恢複情況,其實身材的恢複隻是産後恢複的一個指标。女性的盆底像吊床一樣,在會陰肛門處托起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器官。妊娠、分娩的過程,不可避免會對盆底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導緻盆底功能障礙,出現漏尿、髒器脫垂、性功能障礙等症狀。
現在,像小邱這樣對盆底康複存在誤解的人,門診中碰到不少,醫生為大家一一盤點誤區。
誤區一:剖宮産,不需要盆底康複治療
産後42天門診時常會聽到一些剖宮産的媽媽向醫生提出疑問“剖宮産還需要盆底評估嗎?”
女性在懷孕時子宮逐漸增大,重心前移,盆底肌連續10個月馱着一個沉重的子宮,同時受妊娠時體内内分泌激素的影響,輕者盆底肌肉、韌帶松弛,重者壓力性尿失禁(打噴嚏,咳嗽,大笑,或者舉重物等負壓增加時會不自主的漏尿)、反複陰道炎、尿路感染等,所以所有産後女性都需要進行盆底評估。
誤區二:等生完二胎和三胎,再去做盆底康複
許多媽媽在生完一胎後發現盆底肌問題,卻沒有治療,認為現在治療浪費,以後二胎三胎還是會損傷,不如生育任務完成了一次性治療。
妊娠和分娩對盆底産生的損傷需要及時修複,如果沒有及時修複,那麼下一次生産就相當于在前一次盆底肌損傷的基礎上再一次損傷,到時候想要再來做恢複隻能說是難上加難。
誤區三:寶寶還小呢,等孩子大一點再做吧
女性盆底肌的恢複有一個“黃金期”,産後6個月内機體各方面都處于恢複期,這個時候進行盆底康複治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已經錯過了最佳修複期,盆底修複也是有必要的,隻是早做可以減少療程,恢複效果好。
誤區四:姐姐們都沒做過盆底,我也不需要做
這些情況往往發生在一些新手媽媽當中,因為缺乏經驗,喜歡聽取長輩們的意見。但長輩們往往給出一些錯誤的指導,導緻早期的盆底損傷被忽視,從而延誤病情。
誤區五:隻有生完孩子的女性,才要盆底康複
除了妊娠和分娩,衰老、肥胖、便秘、盆腔手術等也會造成盆底功能下降,如果出現尿失禁、排尿困難、大便失禁、便秘、性功能障礙、不明原因的盆腔疼痛等問題,需要及時就診。
以上這些錯誤的認知,可能會使女性朋友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醫生提醒,女性朋友請重視盆底健康,出現漏尿、陰道松弛等症狀盡早治療,不要等到更年期激素下降、各種盆底疾病接踵而至時,才後悔當初沒有早早進行康複治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