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旋翼機網站 會員 hhe
旋翼和旋翼夾闆的連接處由于幾何的突變。局部會産生應力集中,今天注意到這個圖片,在連接位置有這樣的楔形的過度材料,這樣的方式應該能夠均勻受力。發圖的兄弟是否清楚這種工藝是怎麼實現的。
針對應力集中的問題 ,我所能想到的一個另一個方法是在夾闆和旋翼之間墊上一層膠皮之類的東西,它對與應力均勻的分配會有些幫助。
相關讨論:
讨論一:虎牙兩顆
樓主發現的這個連接方式還是很好的,很實用,能夠減緩載荷沖擊,值得借鑒和推廣,但不易再加中間軟材料,硬連接更好,能使我們在駕駛和維護時早發現問題,并将故障解決在萌芽狀态,另外大家在做硬連接時最好不要用單一整體連片連接,特别是鋁合金材質,一但發生金屬疲勞其後果是瞬間的無法挽回的,建議用多層不同金屬材料為宜。
讨論二:空軍中校
本人覺得,緊貼旋翼的異形夾闆,有幾個作用:
1.傳遞載荷,分成兩片闆,增加結構失穩前被檢查發現的機會,利于維護,可以說給旋翼加了個小“保險套”;
2.利于根據需要,匹配不同角度的其他連接闆,從而實現改變旋翼安裝迎角;
3. 氣動整形,有利于減小阻力。很多國内和國外的飛機、部件整形都很粗糙,甚至“專家、學者”也認為對于低速超輕機,整形“無關緊要”,我不贊成這樣的說法。筆者曾熱心于固定翼超輕機的設計,從統計資料看,凡具有優良氣動外形的超輕機,所需發動機功率都遠小于湊湊呵呵的半敞開式甚至敞開式,而且性能優良。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靠犧牲性能降低制造成本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我有制造這一部件的設備,将來在我自行設計、制造的旋翼機上必定安裝這樣的部件。
讨論三:匿名 123.115.206.x
“由局部微小變形累計帶來微小沖擊載荷最後導緻連接失穩” 這個是否适用于現在所說的這個問題?還有什麼是局部微小變形累計帶來微小沖擊載荷導緻連接失穩?希望有個形像些的解釋。借用你的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有關應力水平的控制有太多細節了。也許采用膠皮會産生你所說的,由局部微小變形累計帶來微小沖擊載荷最後導緻連接失穩”,但不能随便否定有沒有合适的膠皮即能降低應力又能避免你所說的連接失穩。這就是所謂的細節,不要随便拿一些經驗化的東西簡單的否定問題。舉個例子,通常的車頂棚結構經驗上講都是钣金件,可是為了減重我們采用注塑件(塑料)來替代原有設計,最後減重的同時塑料結構件的使用性能與钣金件接近。
很多産品仿制不成功是因為:1)沒有理解原型的設計思路。2)所使用的材料性質與原型有差别對于上面圖示的設計思路,再仔細想想很可能主要是因為氣動而做的。
hhe回複:
因為這一層材料要足夠剛而且是澆注上去的才會起到降低應力的作用。使用夾闆連接旋翼和旋翼頭,從均勻應力的角度看不能算是一種好的方式。下圖這種方式是我覺得比較好的連接方式,不過它們的缺點是:這種旋翼對于個人,不太好造出來。
今天發現這張圖片,旋翼和夾闆之間真的有墊片。
空軍中校回複:
此部件不難制造,用鋁合金闆材數控銑或線切割,問題是都知道這一部件的好處,購買時都嫌價錢貴了。如果方便,請hhe模拟計算一下另一種旋翼連接方式旋翼根部連接螺栓的受力是否比以上的方式更好。
hhe回複:
中校說的這種方式我也會去做些測試的,沒有優先選擇選擇這種連接形式測試是因為它所用的旋翼好像多為複合翼,對于現有條件可能還做不到,所以暫時推後一些。旋翼機裡所有重要的承載部件我都想試試,隻是目前還需要花些時間好好學習。有關夾闆下的填充是否能夠使用非金屬,最近我做的一些測試表明,用尼龍之類的材料并不會對旋翼的安全有多大影響。用鋁也行,目前從應力水平看這個材料對結果還沒有太大影響。
投稿,合作,探讨,請加小編微信
小編qinghangwan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