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古代将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顔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
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拉開冰雪世界的序幕,進入一年裡的最寒冷季節。
遠在周代,就已形成立冬日舉行迎冬祭典的禮俗。迎冬時,天子率領百官身着黑色服飾,黑色車旗儀仗,到城外北郊,祭祀北方三神黑帝。明代的杭州,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名為“掃疥”祛病,成為一時地方習俗。
到了立冬,太陽繼續向南移動,地處北半球的我國,日照時數逐漸減少,日照強度也比以前降低,氣溫下降幅度增大,冷空氣或寒潮南下次數開始增多。
這時,黃河中下遊地區即将出現冰凍,長江中下遊地區有時釁強冷空氣影響,氣溫也有可能降到零度左右。黃河中下遊地區立冬節氣溫下降較多,雨量稀少,平均氣溫8一iO~C,降雨量10毫米,與立秋相比,氣溫降低16~C左右,降雨量減少50毫米。海南島平均氣溫22℃,黑龍江北部為一14~C,南北溫差36℃。
根據氣象學劃分,候平均氣溫在10C以下為冬季的标準對照。這時黃河流域一帶基本接近這個溫度。但長江流域的真正冬季,要比黃河流域晚半個月。江南一帶在立冬節俗稱“十月小陽春”,這時江南天高雲淡,風和日暖,堪與上半年的陽春三月媲美,故有“小陽春”之稱。
立冬第一候應為“水如冰”,作為冬季開始的标志。我國冬季也和秋天一樣,由北方逐漸向南推移。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在9月初就入冬了。10月初黑龍江、吉林,10月底京津地區,11月中旬淮河、漢水兩岸,陸續進入冬季。11月下旬越過長江,12月初冬季到武夷山和南嶺北坡,1月初到了南方的無冬區。
北京冬季時間長。按氣象學劃分冬季的标準計算,北京平均10月26日入冬,來年3月29日春暖花開,冬長155天,為四季中最長者。北京不僅冬長,而且特别寒冷。如果以五天平均氣溫降到零度以下,土壤結凍,作物生長完全停止的期間作為嚴冬的話,北京從11月30日至2月28日,嚴冬期長達91天。
立冬節寒風加強,氣溫下降。從白露開始,從北方來的冷空氣就影響到北京地區,冷空氣活動一次比一次增強。到了立冬,冷空氣活動更加頻繁,氣溫顯著下降,北京地區11月平均氣溫4℃,11月上旬乎均氣溫6.9℃,11月平均降水量6.9毫米。
“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