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23:20:25

在上兩講裡,我概括講述了孔子的一生。在孔子一生73年的經曆中,儒家門徒看到了孔子的執着、堅毅和偉大;而儒家的反對者,則認為孔子的一生,是失敗的人生。因為孔子終其一生,不僅窮困潦倒,他所提出的理論,也太過于理想化,既不符合現實又難以推行。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魯迅對《紅樓夢》的評價一樣,魯迅說,在《紅樓夢》這本書裡,“經學家看見了《易》,道學家看見了淫,才子佳人們看到了纏綿,流言家看見宮闱秘事,革命家看見了排滿(指辛亥革命的時期,排除滿族統治思想的潮流)。”

抛開孔子是聖是凡,我們暫且不去、也沒有資格評價他。但是,僅僅從孔子以及後世儒家,在中國文化史上作出的貢獻來說,孔子的确是偉大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1

直到今天,每當我們談論起國學智慧和傳統文化時,都會不假思索地想到四書五經,而四書五經,正是儒家留給我們後人最珍貴的文化遺産。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孟子》和《論語》,這四本書是儒家的四本葵花寶典。按照作者的師承關系和時間順序來說,《論語》排在第一位,因為它是記錄孔子重要思想和主要觀點的一本書。《論語》不是孔子寫的,就像佛經不是釋迦牟尼寫的一樣,佛經由釋迦牟尼的弟子,在他去世之後整理集結而形成的。

《論語》的作者也不是孔子,是孔子的親傳和再傳弟子,在孔子去世之後,把孔子一生中的主要經曆和重要言論集結起來而寫成的。

《大學》排在四書的第二位。因為《大學》的作者是曾子,曾子也就是曾參。他是孔子的學生,也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老師。子思是《中庸》的作者。

嚴格說起來,《大學》和《中庸》都不能稱之為書,因為它們隻是兩篇文章。《大學》隻有2200多字,《中庸》也隻有3568個字。這兩篇文章原先收錄在儒家五經之一的《禮記》裡面。最早把《大學》、《中庸》兩篇文章,從《禮記》中獨立出來,和《論語》、《孟子》并列放在一起,變成儒家“四書”的人,是南宋大儒:朱熹。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2

朱熹算起來是北宋二程,也就是程颢、程頤兩兄弟的四傳弟子。不過,由于朱熹在二程的弟子中成就最大,所以後世把程颢、程頤和朱熹放在一起,三個人的學術思想合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的主要思想叫“理學”, 理學又叫道學,也叫義理之學。朱熹理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他總結了宋朝以前所有的儒家學說思想,又根據二程創立的宋代理學觀念,建立了自己的理學體系。

朱熹的思想在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代,都被奉為官學,朱子是繼孔孟之後的又一個儒家聖人。

明朝時期的王陽明,也是在朱子理學的基礎上,再加上佛學的概念和老莊道家思想後,才創立的所謂王陽明“心學”。尤其是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理論,其實是對朱熹理學的深度解釋和再次發揮而已。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3

有人懷疑《大學》的作者并不是曾子,而是“孔氏之遺言也”。也就是說《大學》的内容,是根據孔子當年說過的話,再由曾子對孔子的言論進行解釋,而曾子解釋孔子的這些話,又被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這就是《大學》的來曆。

朱熹把《大學》的原始内容,進行了重新編排和整理,他把《大學》分成十一個章節。第一章叫“經”,後面的十章叫“傳”。傳是對經的分解說明和深入解讀。

所謂的“大學”,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主要是把“大學之道”,和“詳訓诂,明句讀”的“小學”初級水平區分出來。

《大學》講的是治國安邦的“大學問”,小學則是講“灑掃應對、進退之禮,禮樂射禦、書、數之術”。

古人從十五歲開始,就要學習政治、倫理和哲學、修身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是“窮理正心,修禮治人”的大學問,也是如何從政治國、修齊治平的那一套。這套學問叫大人之學,也就是所謂的“大學”。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4

四書的作者都是儒家,他們的師承關系是這樣的:孔子是曾子的老師,曾子是子思的老師,子思是孟子的老師。孔子留下的書叫《論語》、曾子留下的文章叫《大學》、子思留下的叫《中庸》、孟子寫的書,命名就叫《孟子》。這是儒家四子的師承關系,也是儒家四書、四個作者之間的關系。

《孟子》一書,不是孟子一個人寫的,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合著的。孟子名叫孟轲,字子輿。他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很近,都是現在的山東省。現在看來,孟子和孔子兩人是不折不扣的山東老鄉。

不過,孟子和孔子的年齡相差了一百多年。孟子是跟随孔子的孫子、子思和他的弟子學習儒家學說的。他把孔子的“仁愛”理念,發展成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在45歲以前,也像當年的孔子一樣周遊列國,他去過的國家有梁國、魏國、齊國、宋國、滕國和魯國等,他在這些諸侯國裡遊說國君,推行自己的主張。

不過,孟子雖然沒有孔子當年那麼兒狼狽,但他的政治主張,卻同樣沒有得到君主的認可,也沒有人采納他的治國之道。

晚年的孟子回到家鄉,和弟子們一起整理典籍、弘揚孔子的思想,寫成了《孟子》這本書。因為在儒家看來上,孟子的學術成就和個人聲望,僅次于孔子。孔子是大聖人,孟子不能和孔子并列,所以把孟子稱之為“亞聖”,亞軍的亞。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5

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指的是《詩經》、《周易》、《禮記》、《尚書》和《春秋》。

《詩經》我在前面給大家介紹過。

《易經》《系辭》我會在後期節目中,專門、單獨、系統、詳細地跟大家逐一講解。

除了《詩經》和《易經》之外,五經之中的第三本經,名字叫《禮記》

一般來說,《禮記》的内容了包括三大類:也就是《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類。

《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你可以理解成,是對周朝不同等級的政府官員們,各自應該享受的幹部待遇和具體标準,以及相關的規定。

在周朝,不同等級的領導幹部、應該享受什麼樣的待遇,是一種嚴格而又強制性的硬性規定。

比如封地的大小、子民的數量,都城、宮殿的規模,服飾的顔色、車馬的規格、用什麼紋飾的圖案等等,全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我在上一講講過的“八佾事件”、和灰三都拆城牆的事件等等,都是《周禮》規定的。

再比如封地、疆土的面積大小,《周禮》也有規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指的是天子。王公諸侯國的疆土面積:方圓大約隻有50平方公裡,伯爵的封地面積約35平方公裡,子爵、男爵的封地面積,不能超過25平方公裡。

在後宮配置方面,也都有明确的标準。比如,天子可以娶121個女人。包括1個皇後,3個夫人,9個嫔妃,27個世婦,81個女禦,加在一起,121個人。

諸候以下級别的官員,老婆的數量則要相應遞減,絕對不能超過天子的規格。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6

對領導老婆們的稱呼也不一樣,比如,天子的老婆叫“後”、王後,諸侯的老婆叫“夫人”,卿大夫的老婆叫“孺人”,士的老婆叫“婦人”,老百姓的老婆,才叫“妻”。

如果周朝的領導死了,也不能直接說“死”。天子死叫“崩”、駕崩;諸候死了叫“薨”,草字頭的那個“薨”字。卿大夫死了叫“卒”,士死了叫“不祿”,百姓死了,才叫“死”。郭德綱說,還有一種說法,仇人死了叫“歐耶”。

墓地叫法也有區别,天子不能叫墓,要叫“陵”,像“十三陵”指的就是明朝、十三個皇帝埋葬的地方。埋葬諸候的地方,叫“墓”,百姓才叫“墳”。

這麼一大套的規定,都來自于《周禮》。這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周禮治國”的主要内容。有點像現在企業推行的标準化程序、和崗位職責、工作權限之類的文件。

這套周禮,據說是周公制訂的。當年周朝建國後兩年周武王就駕崩了,周成王繼位時還是個小孩子,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這才有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那段曆史。

周文王有18個兒子。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名叫姬旦,女字邊的姬、元旦的旦,不是吃的雞蛋。

周成王的父親周武王,是周文王的第二個兒子。所以,周公攝政,是指周公姬旦,輔佐自己的親侄子周成王、治理天下。周公攝政,手握大權。周文王的第3兒子管叔、第5兒子蔡叔,和第8兒子霍叔,心生忌恨,對周公不服。于是,他們聯合商纣王逃亡在外的兒子武庚,發起了曆史上著名的“三監之亂”。

周公雖然平定了三監之亂,内心卻很不安。武力可以平定叛亂,但不是長治久安的長久之計。于是,他和姜子牙一起,在周武王分封天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開始推行他所創立的這套“禮治天下”的治國策略,這就是《周禮》的來曆,和《周禮》的作用與功能。

禮制天下的主要内容,首先解決了國内利益群體的“利益分配”問題。周公和姜子牙協助當年的周武王,在平定天下之後,根據大臣們各自貢獻程度的大小,和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把天下分封給他們,讓他們在自己的封地中建立附屬國、成為自己封地上的一國之君。

這樣一來,周天子得到了很多的宗親、功臣、和各大貴族的紛紛擁護。從此以後,大周朝、天下太平、前前後後穩坐了大周王朝791年的江山。

當然,也埋下了後來的東周列國,各自為政、諸候混戰、逐鹿中原的禍亂根源。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7

除此以外,周公還在《周禮》中設立了宗法制度。所謂的宗法制,就是後來曆代帝王一直都不敢更改的“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制度從根本上固定了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周公把原先夏朝和商朝的王位繼承方式,由兄弟輪流做莊的“兄終弟及制”,改為“嫡長子繼承制度”。

周公确定了天子大位,由嫡長子來繼承,稱之為“大宗”。其他的王公諸候,在自己的封地内,同樣用嫡長子繼承制來分配家産。不過,諸候的嫡長子繼承,相對于天子大位的嫡長子繼承制來說,隻能叫做“小宗”。

這樣一來,不僅避免了政權繼承時,因為分髒不均而造成兄弟之間的沖突、矛盾甚至戰争,也從根本上穩定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周禮》的另一項内容,叫做約之以禮,約是制約的約。意思是這些規章制度一經成為國策,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更改。每個級别等級之間,既界線分明,又職責明确,而且權、責、利三權對等,這就是孔子說的“禮治”。

“周禮”将各個等級的權力、責任、義務和待遇,全部都制度化、具體化、合法化和倫理化。讓原本看不見、摸不着的等級、倫理,變得具體化、制度化,既可控、也好操作。

所以,孔子說 “無禮,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

孔子這裡說的“禮”,和《周禮》還是有所區别。他的用意主要是拿“禮”,來區分君臣、夫妻、父子、兄弟、男女之間的不同等級、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尊卑貴賤。

更多的,是強調社會道德、家庭倫理,以及個人修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原則、标準,和人類社會應該共同遵守的價值觀。

這些也是《禮記》所包括《儀禮》的内容。《儀禮》指的是各種典禮、節日、儀式所用到的禮儀标準,它有一套成熟的、規範化的操作流程,比如成年禮、婚喪嫁娶禮儀、和祭祀祖先時的具體儀式和操作方法等等。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8

儒家所說的“禮”,包括的第三大類,就是我們通稱的《禮記》。

《禮記》又分為《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兩種。所謂的大戴,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儒家學者戴德。小戴,指的是戴德的侄子:戴聖。

戴德和戴聖叔侄倆,都是專攻《禮經》的。他們搜集、整理出很多孔子、以及孔子的學生、後人們,在學習傳承《禮經》時的心得體會,所留下來的文章、言論和思想,然後兩人又各自把這些編寫成一本書。

叔叔戴德,整理編寫的書,叫《大戴禮記》;侄子戴聖,整理編寫的書,叫《小戴禮記》。兩個人合稱為“大小戴”。

我個人不建議大家去鑽研這兩本書。這兩本書,如果借用當年晏子評價孔子的話,晏子說:“(孔子推行的)那些繁瑣的禮節,一輩子都搞不清楚,幾代人也學不完”,而且很多,早已都不合時宜了。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9

五經中的第四本經,是《尚書》

這本書,個人也不建議大家過多去研究,除非您的專業是搞上古曆史研究的,或者你生來就喜歡訓诂,這是另外一回事。

《尚書》,最早的意思是“上古之書”,其實它是上古時代的天子帝王們,在重大場合裡做的報告、發言時的講話稿。孔子把這些領導講話、政府報告,彙編在一起。這就是《尚書》,因為它是儒家的經典,所以也叫《書經》。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10

五經中的最後一本經,名字叫《春秋》。

有些人到現在都搞不清楚《春秋》和《左傳》這兩本書是什麼關系。我們還是先說說什麼是《春秋》吧。

《春秋》,本來是魯國史官記錄魯國内部、以及當時其他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的一本“流水帳”。史官把當時在各國發生過的各種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的順序完整地把它們記錄下來,所以這種流水帳式、記錄曆史的方式,叫做“編年史”。

不過,由于古代書寫方式和記錄條件的限制,很多事件在記錄時,用的文字都特别的少、也非常簡略,有點像現代版的“速記”。

根據這種既簡潔、又冰冷的、流水帳式的記載内容,當時的人們可以看得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時過境遷,時間久了,後人們如果再想了解這些事件的具體細節,那是相當的困難。

孔子根據魯國史官記錄的、這種簡潔的“流水帳”,又一次進行了節選、删節和編輯,這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更加看不懂的《春秋》。

事實上,孔子之所以使用删繁就簡的“春秋筆法”來寫曆史,并不隻是為文字簡略,它還有更加深層的含義。這個深層次的含義,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

孔子不直接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态度,而選擇用“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來書寫這段曆史,也是孔子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您想,孔子一生奉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綱五常。一方面,“臣子是不可以妄議人主的”,這是孔子身為人臣的道德底線;另一方面,某些諸侯國君們的做法,又的确太不靠譜,甚至壞綱紀、亂人倫,不把它寫下來,又不足以警示後人。

怎麼辦呢?于是有了“春秋筆法”!

就像孩子明明知道家長錯了,又不能直接去批評家長。但是,不說出來心裡又不痛快。于是,孩子跟家長耍了個小聰明,指桑罵槐,繞着圈子還點到為止,既讓家長知道錯了,又能避免挨家長的一頓暴揍。

孔子的春秋筆法也是如此,他雖然把君主幹過的壞事記錄了下來,但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也很痛苦。身為人臣,記錄君主的過錯,這多少對有點“大逆不道”。

所以,孔子寫完《春秋》後,很有負罪感。他說:“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唉!我修了這本《春秋》,後世會有人因此而誇贊我,也有會人因此而怪罪我。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11

孔子的話,沒過多久就應驗了。孟子曾經評價過孔子寫的《春秋》,他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這是在表揚孔子,他說自從孔子寫了《春秋》這本書後,亂臣賊子們全都變老實多了,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去幹那些道德敗壞的事情。因為他們害怕有人也會像孔子寫《春秋》一樣,把他們幹的壞事記錄下來,這是要遺臭萬年的!

但王安石不這麼看,王安石說孔子搞的這本《春秋》,就是“斷爛朝報。”他建議皇帝,幹脆直接把《春秋》這種書扔進垃圾桶裡!不要讓它成為官方教材,這種書既沒頭沒尾,又沒有什麼價值,就像殘缺不全的小道消息一樣。

不管這些人怎樣評價《春秋》,都是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而已。

但是,由于《春秋》的行文用字過于簡略,後人基本上看不懂《春秋》,這倒是真的。

您要知道,經孔子“濃縮”後的《春秋》,整部書隻有1萬8千多字。但卻記錄了當時,從魯隐公元年到魯襄公十四年,這242年之内,發生過的所有重大事件。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12

不管春秋筆法好與不好,如果這本書沒人讀得懂的話,都是白搭。

所以,在孔子編寫《春秋》後不久,就出現了一本讓我們能夠讀懂《春秋》的工具書,它是專門完善、解釋、補充、填補《春秋》内容的,這本書的名字,叫《左傳》。

《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明不姓左,他姓丘,名字叫丘明。因為他在魯國擔任左史官,所以後人稱他為左丘明。

左丘明和孔子之間惺惺相惜、彼此欣賞。兩人還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說明兩人不僅是同一時代的人,看來私人關系也不錯。

左丘明對孔子的編輯的這本《春秋》,極盡贊美之詞。他說:“《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義明顯,真實記載史實、又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既警誡了邪惡、又褒獎了善良。如果不是聖人,誰能夠編得出來呢?

總的來說,《左傳》基本上是以《春秋》為藍本,再參考大量的上古文獻,比如《周志》、《晉乘》、《鄭書》、《楚杌(務)》等史料之後,進一步進行系統的完善、填充、解釋和說明。這讓我們這些後來人,再拿起《春秋》時,不僅能夠讀得懂,也讓原本冰冷的曆史,變得豐滿、完整,鮮活無比。

國學課堂道德經46章(友說國學第10集春秋筆法)13

好了,我們小結一下吧。

1、《春秋》是孔子修訂、主編的。

2、《左傳》是左丘明以《春秋》藍本,詳細解讀《春秋》的一本書。

3、因為《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所以,人們又把《左傳》叫做《左氏春秋》。

4、後來,東漢時期的史學家班固,把《左氏春秋》改名為《春秋左氏傳》。

所以,現在我們所說的《春秋左傳》,或者《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等等,都是指左丘明編寫的這本《左傳》。

謝謝大家。

我是陳竹友

這裡是一百講壇:友說國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