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下水,中國人稱第一,沒人敢稱第二。
唐宋時期,下水就已入菜,權臣張俊甚至用“肚胘簽、萌芽肚簽、鴛鴦炸肚、豬肚假江珧、炒沙魚襯腸”來招待宋高宗。缺衣少食的日子,以下水代肉,滋潤缺少油水的腸胃;不愁吃穿之後,下水變成了美食愛好者的接頭暗号,沒有下水,不足以慰平生。
夏天必備火鍋與毛肚
圖片來源網絡
在下水的世界中,胗和肚,一直是我所鐘愛的。圍繞胗的清脆神秘和肚的千變萬化,總有一些迷思——
比如雞胗真是包着雞屎包嗎?都是肚,為什麼形狀色澤口感卻都不一樣?牛肚是什麼肚?老北京爆肚又是什麼肚?
1 别擔心,雞胗真不是雞屎包
雞胗,大概是名頭最多的下水了。許多地方稱其為“雞肫”,粵語中叫做“雞腎”,日文中寫作“砂肝”。
如果你看過師傅剝雞胗,會看到一坨一坨深色的東西從雞胗中剝出來,這不禁讓人懷疑,這就是個雞屎包吧???
照理來說,這裡應該有剝雞胗的圖片,但鑒于下面都是美食圖,我就不打亂節奏了,如果好奇就自己去查查看。
禽類的胃一般都可以叫做胗或肫。甭管它是李逵還是李鬼,雞胗的真實身份其實是雞的肌胃。
雞有兩胃,一曰腺胃,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消化蛋白質;一曰肌胃,堅硬強大,負責磨碎較硬的食物。
雞的幾個重要身體結構
圖片來源網絡
不同于許多動物用牙齒來咀嚼食物,雞是沒有牙齒的,隻能靠肌胃裡的沙子或者小石頭磨碎食物。如果肌胃裡的小石頭量不夠,雞對飼料的食用率就會下降。雞胗富有彈性的肉質就是在長期的磨砺中形成的。此外,肌胃的内部有一層堅硬的淡黃色角質層,也被稱為“雞内金”。
雞内金
圖片來源網絡
雞胗絕非寂寂無名。雞胗切刀花,就是重慶火鍋經典配菜郡花;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念念不忘稱量手藝的菜——“爆雙脆”,就是雞胗和羊肚兒兩樣東西爆炒——“炒出來紅白相間,樣子漂亮,吃在嘴裡韌中帶脆,咀嚼之際自己都能聽到喀吱喀吱的響。”美式中餐炒雜碎,最早的經典菜單就包括豆芽、雞胗和雞肝等食材。
油爆雙脆
舉一反三,鴨胗也是鴨胃,重慶人叫鴨郡。還有一種名字很像的食材——郡把,是鴨食帶和鴨胗之間的連接處,極有嚼勁。
爆炒鴨胗
圖片來源網絡
2 牛有四肚,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雞和鴨的胃部叫雞胗鴨胗,但豬牛羊等家畜可被人食用的胃,則被稱為“肚”。
唐代制作“雜糕”,就是将豬肚、豬腸内填滿肉末、澱粉,再配以花椒、茴香、肉桂等香料;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城有店家以制售“血肚羹”聞名,而“血肚羹”很可能就是由羊血、羊肚、羊腸等制成的羊雜湯;至于牛肚,則是從清末民初的重慶流行起來的,賣力氣的人們将牛下水放到麻辣牛油鹵汁中煮熟。
豬肚湯
圖片來源網絡
先來說說牛肚。牛是反刍動物,有四個胃。在中國人這裡,牛的每一個胃都給吃幹抹淨了,或爆炒,或炖湯,或鹵制、或涮火鍋,真可謂螺蛳殼裡做道場。
反刍動物的胃部結構
圖片來源網絡
你是不是經常分不清牛肚、毛肚、百葉、金錢肚,這不都是胃嗎?這可是有講究的,牛的四個胃都有不同的美食叫法。
牛有四胃,都能被吃幹抹淨
制圖:王槍槍
瘤胃内壁覆蓋着一層細密的“乳狀的突起”,料理方式多樣,既能爆炒,也可焖燒,還可以用來煲湯。
牛草肚
圖片來源網絡
網胃布滿了蜂窩狀的六邊形突起,有一個非常吉利的别稱“金錢肚”。聽着就想讓人大快朵頤。金錢肚最好是用來鹵,粵菜潮汕菜館子裡的鹵水金錢肚,看着喜慶,吃着鮮香。
剛鹵出來的金錢肚誰不饞呢
圖片來源:食探
瓣胃生産出了中國人最熟悉的火鍋伴侶——牛百葉,也叫毛肚。毛肚有黑白之分,黑色其實才是它本來的顔色,用堿水泡過的毛肚會呈現土黃色,而那些潔白的毛肚是用雙氧水泡過的。
牛百葉,也叫毛肚
圖片來源網絡
皺胃是後接小腸的胃室,也是唯一具有分泌功能的胃,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消化功能,因此被稱為“真胃”。皺胃味道比較濃郁,一般直接稱為“牛肚”,粵港地區也叫它“沙瓜”。它最适合用來炖煮,廣州的煮牛雜就一定不能少了牛沙瓜。
牛沙瓜河粉
圖片來源網絡
3 老北京爆肚兒是羊肚
提到老北京小吃,除了常年被列入暗黑料理的豆汁、炒肝,也有爆肚這種接受度較廣的。梁實秋在外留學時,想吃的家鄉菜以爆肚兒為第一。
老北京爆肚兒
圖片來源網絡
爆肚兒多用羊肚,處理得十分精細,分為食信、肚闆(瘤胃)、肚領(瘤胃)、肚仁、葫蘆(網胃)、散丹(瓣胃)、蘑菇(皺胃)、蘑菇頭(皺胃)。
羊肚中以肚領最為厚實,肚仁最為細嫩金貴。肚領是瘤胃與網胃交錯之處形成的一條隆起,肚領的皮去掉,留下的白嫩部位就是肚仁。
什麼,你記不住?别記了,會吃就行了!
爆肚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
湯爆是将羊肚在水或是高湯中汆煮;芫爆常被誤寫為“鹽爆”,其實它是在烹饪中加入香菜(芫荽),現在很多館子仍有芫爆散丹這道菜;而油爆肚在魯菜中有類似做法,用水燙過肚後再用油爆炒,現在比較少見了。
芫爆散丹
圖片來源網絡
4 豬肚之大,包雞不在話下
雖然同樣是下水,但嫌棄豬肚的人似乎比嫌棄豬腸子的人要少些。當然,清理豬肚也不容易,要用清水反複沖洗,把豬肚上的脂肪一點一點剔淨,最後還要用生粉揉搓,去除有異味的黏液。
豬肚美食中,現在知名度最高的算是源于客家的豬肚雞了。現在有很多店家,将豬肚切條、雞肉斬塊,一鍋炖出就稱之為“豬肚雞”,這完全失去了豬肚雞的精髓。
正宗的豬肚雞,一定得是“豬肚包雞”:豬肚因為内部有雞肉的支撐,不會因為受熱而過分收縮,軟糯卻不失脆爽;仔雞被包在豬肚中,是半煨半焖而熟,雞肉依然嫩滑而不會軟爛。到食用時,才将豬肚和雞切塊斬件。
豬肚包雞
炒豬肚全國各地都很常見,而且全國各地都喜歡用口味較重的鹹菜、泡菜來炒豬肚。
在潮汕,不起眼的鹹菜是豬肚的最佳搭檔,鹹菜是由芥菜腌制而成,橫刀切大薄片,搭配上白胡椒,不需要更多複雜的調味;到了東北,酸菜、豬肚、肥腸、白肉,再加上血腸同鍋炖煮,便是年味十足的殺豬菜;四川的泡菜壇子裡,随便撈出點泡菜、酸蘿蔔,也是炒豬肚的絕妙搭檔。
爆炒豬肚
圖片來源網絡
5 鴿肚,一鴿勝九雞
鴿肚即鴿的胃,其本身色澤發黃,用手觸摸有彈性。鴿肚耐煮,适合幹鍋、爆炒、涮食,北京某駐京辦就有一道幹鍋鴿肚。
烤鴿肚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有“一鴿勝九雞”的說法,略有誇張,但也說明鴿子确實營養豐富。在料理手法上,中國通常是整鴿入菜,燒臘檔的烤乳鴿是許多人的魂牽夢萦;法國料理偏好以餡料填鴿肚,如馬勒侯鴿。
烤乳鴿
圖片來源網絡
此外,維多利亞時代還有一道菜式叫鴿子派。極擅長向歐洲曆史取經的《權力的遊戲》,在“千古一帝”喬佛裡的婚宴上,就出現了鴿子派。
沒想到是活的鴿子吧
圖片來源:電視劇《權力的遊戲》
寫到這裡,腦海中突然想起“聽我說,謝謝你”的仙侶。聽我說,謝謝胗和肚,以及前人的智慧,沒有你們,哪有“下水”這樣活色生香的詞,以及一個無比豐富和精巧的美食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撰文 | 王槍槍 衛奕奕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阿什麼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