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5 01:26:31

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摘要】新課标提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李大潛院士也說,眼裡隻有數學知識,而沒有數學文化的數學教學,那就等而下之了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将從數學的應用、數學的發展史、數學思想、數學與哲學、數學家故事這5個方面入手,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理解數學文化的内涵,從而愛上數學、理解數學、用好數學,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1

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摘要】新課标提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李大潛院士也說,眼裡隻有數學知識,而沒有數學文化的數學教學,那就等而下之了。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文中将從數學的應用、數學的發展史、數學思想、數學與哲學、數學家故事這5個方面入手,在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理解數學文化的内涵,從而愛上數學、理解數學、用好數學。

【關鍵詞】數學文化;滲透;小學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數學文化。國内最早注意數學文化的學者是北大的孫小禮教授,而顧亞龍教授在《以文“化”人——小學數學文化的育人視界》的專著中做了比較權威的定義。數學文化指的是,蘊涵在數學知識性成分中的數學思想、理性精神、數學觀念、求真精神以及它們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蘊涵的信念品格、價值判斷、審美追求,還包括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發展中的人文性成分。

那麼,我們為什要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呢?新課标提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李大潛院士也說,眼裡隻有數學知識,而沒有數學文化的數學教學,那就等而下之了。可見,數學文化在數學體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也是勢在必行的。

那麼,如何把數學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内容,從數學應用、數學發展史、數學思想、數學與哲學、數學家的故事這五個方面着手落實。

一、數學應用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多,但讓學生找出來,通常都會說一些皮毛、概念,實際上并不能理解。四年級的學生,學習“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知識,張嘴就是穩定性,仔細再問:三角形的穩定性是怎樣的?你見過它穩定性的威力嗎?搖頭,書上是這樣說的。正巧書上有一道“挑戰自我”的題目:用牙簽搭一座橋,看看它的穩定性。我讓學生利用周末搭一搭。周末雖然時間充裕,但還是有部分學生選擇放棄,一根一根牙簽慢慢搭,牙簽又小,實在太麻煩了。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堅持搭完牙簽橋,還對它進行了裝飾,非常用心。周一展示活動開始了,當完成的小夥伴拿出作品進行展示時,圍觀的群衆都驚呆了:一根一根牙簽搭起來的橋,那得有多大的耐心和決心呀?對,這就是數學的求真精神和不畏艱難的探究态度非常強烈地展現眼前、印在心中。展示的同學還用30千克的物體壓在巴掌大的牙簽橋上,小小的牙簽橋巋然不動,實驗成功,孩子們被折服了,這次可是用眼睛看見了穩定性的。我抓住機會向學生介紹,在實際生活中,如建築物中的埃及金字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中國古代涼亭的頂部等,都是利用了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建造而成的。數學的應用,在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用途非常廣泛,而且這樣的建築看上去既宏偉又美觀,這也是數學美的展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背後的意義,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要有求真、探索精神,同時要有一雙發現數學美的眼睛。

二、數學發展史

數學的發展也經曆了時間的檢驗。以四年級的教材為例,四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認識更大的數”時,有一課“從結繩計數說起”講的就是數的起源。早在原始人時代,人們在生産活動中注意到一隻羊與許多羊,一頭狼與整群狼在數量上的差異,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的産生了數的概念。最早人們利用自己的十個指頭來記數,當指頭不敷應用時,人們開始用石子計數、結繩計數、刻痕計數的計數方式。又經曆了數萬年的發展後,出現了最早的記數系統,如古埃及形象數字、瑪雅數字、中國算籌數碼,這些記數系統采取不同的進制,有六十進制、二十進制、十進制,最後發展到大家都熟悉的阿拉伯數字。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實物圖片展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數的起源,了解了數學的發展史,知道數字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對數的曆史回溯,不再覺得數字隻是個簡單的符号,它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澱的,從而産生了對數學的仰望。

三、數學思想

小學的數學思想有很多,也很豐富。舉個例子,說一說符号化思想。四年級的學生學習《運算律》時,教師可以創設具體情境,從實物到圖形再到符号,逐步抽象,以符号的濃縮形式來表達大量的數學信息。如57 288 43=(57 43) 288,也可以用字母表示這類式子:(a b) c=a (b c),如(2×4)×3=2×(4×3),用字母表示這類式子:(a×b)×c=a×(b×c),像這樣的運算律很多,學生經曆一個數學化的過程,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把複雜的語言文字叙述用簡潔的字母符号表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語言的存在,數學語言是能使數學成為描述世界的工具和貯存、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這裡的字母表達式就是數學中符号化的思想。通過字母表示的運算律,還有後續學習的方程,都會讓學生對符号化思想的認識得以不斷内化與提升。

再舉個例子,說一說數學的極限思想。極限思想的方法是人們從有限中認識無限,從近似中認識精确,從量變中認識質變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教師不難發現,教材中有許多處注意了極限思想的滲透,如講“圓的面積和周長”時,“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極限分割思路,在觀察有限分割的基礎上想象它們的極限狀态,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公式還能從曲與直的矛盾轉化中萌發了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在“自然數”、“奇數”、“偶數”這些概念教學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體會自然數是數不完的,奇數、偶數的個數有無限多個,讓學生初步體會“無限”思想;在循環小數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環小數,它的小數點後面的數字是寫不完的,是無限的;在直線、射線、平行線的教學時,可讓學生體會線的兩端是可以無限延長的。教師在教學中,隻要處處留心,是可以引導小學生體會數學思想的。

四、數學與哲學

五年級學習分數乘法時,教材引用了«莊子•天下»中的一段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是說,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一半,永遠也截不完。問學生:每天截一半,取得完不?有學生立馬說可以,有學生說不可以但不能說明原因。那答案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哲學道理。學生一聽,哇,數學可厲害了。我們一起動手畫一畫吧。首先用一張長方形的紙表示一尺木棍“1”,日取一半,就是“1”的,也就是;又日取一半,就是的,也就是;又日取一半,就是的,也就是;再日取一半,就是的,也就是......以此類推,無窮無盡,正如古人所說的“萬世不竭”了。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的操作,用圖形直觀理解分數單位乘分數單位的意義,即單位量與單位量都是分數單位,表示一個分數單位的幾分之一,分數單位與分數單位的積仍然是一個分數單位,诠釋了這個看似簡單的哲學道理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數學是“講道理”的,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數學學習才能培養學生可貴的科學态度和理性精神。

五、數學家的故事

在小學教學中,為孩子樹立榜樣意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而數學的學習,怎能少得了數學家的故事呢?數學課本上有個小學生都知曉的算題:1 2 3 4 5...... 100=?對,這就是德國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故事。話說8歲的高斯有一天上學,老師生氣了,對他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教室裡的小朋友們拿起石闆開始計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闆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小高斯用不到半小時就算出來了,“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老師一看石闆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這就是高斯定理了。高斯長大後成為了數學家。一個8歲的孩子,正好和小學的學生年齡相仿,他的故事可以激勵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熱愛數學,那勇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孩子們學習的。

圓周率也是孩子們熟悉的,但圓周率并不是用現代高科技的計算器算出來的,它是一位名叫祖沖之的中國人算出來的。祖沖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裡,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别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并且做了詳細記錄。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曆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确。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曆法,叫做“大明曆”。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隻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确程度了。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确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作為一名中國人,為祖沖之自豪,同時也激發學生在現代條件優越的環境裡,多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不怕苦、勇攀高峰的精神。

數學家的故事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學生們,熠熠生輝,永不退色。

教師在教學中,在新課标的引領下,盡可能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數學文化真正滲透在數學教學中,到達課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愛上數學,用好數學。

參考文獻:[1]顧亞龍顧亞龍教授《以文“化”人——小學數學文化的育人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