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筆直書和直言不諱都是不可多得的優秀品質,尤其是在強大的壓力面前,還能做到上述兩點的人,都當得起“君子”這個稱呼。而在中國曆史上這樣的君子有很多,譬如說不畏生死的齊國太史簡,又或是仗義執言的司馬遷,當然最著名的還得算是初唐時期的名相魏征。根據《貞觀政要》的記載,魏征曾有過無數次的犯顔極谏,其一生中的谏言多達數十餘萬字。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唐太宗才創造出貞觀之治的盛世,也留下了君臣之間如師如友的佳話。
隻可惜時光荏苒,歲月穿梭。到了中唐時期,雖然還有忠臣直言上谏,卻再也沒有了如李世民一樣明君。正因如此,悲劇在中晚唐時期不斷上演,而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正是悲劇下的産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韓愈晚年上疏《論佛骨表》,意圖阻止唐憲宗迎佛骨舍利進入長安。而這樣的行為惹來了帝王的雷霆之怒,韓愈被貶到離長安八千餘裡外的潮州(即現今廣東省東部),所以本詩開頭就描寫了他上疏遭貶的這一幕。
在首聯中,上半句交代了遭貶的原因,而下半句則寫出了被貶後的悲慘境況。據說韓愈遭貶後,被人一路押解出京,連回家收拾衣服,與親人告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詩中用一個“夕”字來表示緊促的時間。早晨上朝還是刑部侍郎,晚上卻已經被驅趕離京,其中的辛酸和苦楚已經無需多言,而本詩的基調就這麼被确定下來。
不論多麼悲慘、不公的遭遇都無法磨滅韓愈的耿耿忠心,于是他接下來發出了一聲振聾發聩的怒吼,“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弊事”兩個字指出了因迎佛骨入京而大興土木修建寺院是勞民傷财的錯誤行為。隻可惜這是皇帝所犯下的錯誤,在一般人眼中就是正确的,但韓愈隻認真理!所以他先用“除”字點明了自己的觀點與态度,又通過後半句詩表達出自己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直言上谏的決心。于是一位剛正不阿,堅持真理正義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
正因為難以放棄内心的信念,所以韓愈遭逢了他一生中最慘烈的一幕,即“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句中的藍關指的是離長安不遠的藍田縣。
連夜被驅趕出京,不僅前路渺茫而且家人也不在身邊。恰逢此時,漫天大雪阻斷了所有的道路,連代步的馬匹都無法行走。在描繪自己悲慘遭遇時,韓愈用寒冷而潔白的雪,既表露出君王冷酷無情的本性,又刻畫出自己高潔不屈的靈魂。而“馬不前”則與上聯中的“衰朽”相呼應,營造出朽骨難行,老馬不前的悲壯氛圍,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讀者的内心。
在風雪交加路難行的這一刻,韓愈遇到了一位親人,即“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句中的“汝”指的是韓愈侄子十二郎的長子韓湘,他聽說叔公遭貶,特意趕來同行。親人重逢無疑是件喜事,尤其是在落難的時候,但韓愈卻難掩悲憤語出不祥,這是為了什麼?
首先與颔聯中的“衰朽”、“殘年”相呼應,表現出韓愈不惜生命也要直言上谏的決心。其次刻畫出他内心的悲痛,我不惜殘年,奈何君王昏庸,直谏無用!
縱觀全詩,這是一首充滿了悲憤之情的七言律詩。首聯交代起因及結果,中間兩聯則是寫景抒情。其中颔聯是全詩的核心,表現出韓愈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内心。頸聯則通過寫景,用凄涼的畫面烘托出“肯将衰朽惜殘年”的悲壯。尾聯分别與題目及颔聯遙相呼應,而沉痛的口氣,哀傷的語句展露出韓愈為國家傷心,為親人落淚的凄楚與悲涼。
此外,詩歌的前三聯,全部采用對仗的修辭方法,如“朝奏”、“夕貶”,“家何在”、“馬不前”等,鮮明的對比引發了強烈的感情,在短短數十個字中産生了怒浪雲翻般的藝術效果,讓讀者在品味沉痛與悲憤的同時,感受到大氣磅礴的詩歌之美。
參考資料《全唐詩》《舊唐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