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淳熙八年,被貶江西的辛棄疾準備在上饒建立自己的居所,他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地處辟田”的莊園格局,認為“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也因此将自己這個帶湖的莊園取名為“稼軒”,這就是他的号“稼軒居士”的由來,當時的他甚至做好了隐居的準備,而此處恰好是個合适的住所,他之後在此處生活了近十五年,留下了無數經典的詞作,其中一首著名的就是《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主要是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樸素的農村生活帶給詩人極緻的享受,雖是被貶,但那悠閑而熱鬧的夏夜總是能夠讓人心情愉悅,在情景交融之間也可見詩人惬意的隐居生活,頗有晚年孟浩然生活的感覺。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動了栖息在樹上的喜鵲,清風吹過,蟬聲在夜晚顯得無比清晰。在稻谷的香氣之中,人們讨論着今年的收成,那是一個豐收的年份,随處可聽見的蛙鳴,好像也在訴說着豐收。天上的雲彩漂浮,星星一閃一閃,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又被遮擋住了光芒,而山前卻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詩人遇雨自然想着躲雨,于是尋找着之前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旁看到的茅屋小店,從橋上轉了個彎,茅店就忽然出現在眼前了。
辛棄疾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那是個夏天的夜晚,溫度剛剛好,一切都是很舒适的樣子。明月升起,驚動喜鵲,微風吹過,蟬聲都變得悅耳了。蘇轼詩裡有“明月驚鵲未安枝,一棹飄然影自随”,辛棄疾的這首詞化用這句詩,将夜晚的安靜表現得十分生動,以動襯靜,更有一番風味。詩人路過稻田,聽見蛙聲片片,又想起人們聊天的内容,來年必是豐收年,所以就連青蛙都在用歌聲表達喜悅,本是簡單的蛙鳴聲,與稻花香相伴。
從上阙來看,辛棄疾的心情必然是喜悅的,畢竟如此令人沉醉的夜晚,總能讓人找到内心的平靜,忘記一切煩擾。然而在下阕,詩人所處的環境就變了。本是很悠閑自在的散步,卻被忽然而來的山雨阻擋住了腳步,星星隐隐約約的閃爍,是被雲彩遮擋了吧,于是山前忽然下起小雨,下雨自然要躲雨,想起以前的茅草小店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邊上,可是從小橋過溪的詩人并沒有找到小屋,但突然轉了個彎之後,茅屋又驟然出現在了眼前。該句語言樸實,卻又帶給人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之感,可見此時的辛棄疾,心情必然是很歡欣的。
辛棄疾的這首詞整體來說都是平靜而祥和的,而這種祥和恰恰給人心靈的安靜,讓人們在最樸實的田園風光中感受豐收的喜悅,也感受驚喜。後世評價這首詞說這是一首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充滿着農村氣息和夏夜素描,而在這樣淡雅的夏夜風光圖中,我們見到的是詩人愉悅的心情與對簡單樸實生活的向往憧憬。這不同于辛棄疾其他詞的豪邁,但卻外大氣之外營造了另一種别樣的意境,或是更高境界的審美!
突然想到了周傑倫《稻香》的歌詞:“所謂的那快樂,赤腳在田野裡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給叮到怕了,誰在偷笑呢?我靠着稻草人,吹着風,唱着歌,睡着了”。這是孩童時期印象中的農村,而古代的田園鄉村似乎也沒什麼不一樣,照樣是稻花香裡蛙聲一片,大自然用他的神奇的畫筆,勾勒出的是令人向往與追憶的精神家園,這是許多人最初的記憶,也是後來令人不舍的回憶。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淨土,那必然是成長的過程中最令人舒适的一段記憶,它會始終存在我們心裡,每當長大後的我們累了,倦了的時候,想起那樣的畫面,總能讓我們忍不住去回憶,忍不住去心生歡喜。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曾經屬于我們的田園似乎越來越少,我們聞不到稻花香,也聽不到蛙鳴,更感受不到明月驚鵲,清風鳴蟬的詩意,這是時代發展下的遺憾,因為,我們心裡的那片淨土已經變了模樣,或許,我們很難再回到最初的美好了,這讓人心酸,也讓人無奈與失落!
讀完這首詞,不知道你是否有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最單純無知,卻又快樂無憂的時光,那是我們回不去的少年時,但隻想想,卻又讓我們感到無比美好,這也是詩歌的意義吧,在字字句句中重拾曾經的幸福,尋找遺失的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