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内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并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澤光書院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第08章 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②,故幾(jī)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淵⑤,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⑦。
【注釋】
①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
②處:停留、居住之意。
③幾(ji:一聲):作“接近”解。
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
⑤淵:深的意思。
⑥正:行政的意思。
⑦尤:怨咎。
【譯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其争短長。它總是停留在衆人不願去的低窪之地,這種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總是甘居卑下的環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遠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誠可親,說話善于信守諾言,為政善于治理,辦事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正因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會出現過失,招來怨咎。
【導讀】
聖人之所以能“無尤”,是因為他們“不争”。聖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樣,停留在衆人都厭惡的地方,澤被萬物卻不居功自傲。他們的居所、思想、行為、言論、治理天下的理念,無不透着這種如水般的智慧。
【解析】
在上一章裡,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麗不與之争。具備理想人格的人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态,不但做有利于衆人的事情而不與之争,而且還願意去衆人不願去的地方,願意做别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而不會與他人争功、争名、争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上為至高,隻有至高的東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雖然它的構成簡單,但它是自然界裡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樣,老子這是要人們學習水“柔弱處下”的德行。
那麼,水的德行究竟是什麼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東西,它具有寬廣包容的胸懷和毫無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無聲無息的。
衆所周知,水有形卻無狀,誰也不能說清水的形狀,把它放在什麼樣的容器裡,它就呈現什麼樣的形狀。它生性溫柔,就像一個柔弱的少女,羞澀柔韌而又随遇而安。用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抽刀斷水,于水毫發無損。在天則為雨雪雲霧,在地則成江河湖海。遇熱成汽,逢冷結冰,見風起浪,居高成湍,千變萬化。最重要的是,無論它身處多麼顯貴的高位,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人類恰恰相反,人是鐘情于高處的,仿佛隻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會有競争,有競争就有博弈,有博弈就會有得失、成敗。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靜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無形;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勞。而這正應該是聖人必備的德行。老子認為,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争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應該像水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可處處與人争高低,要擇地而居。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甯願居下位也絕不欺他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老子最鐘愛的是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與水的德行相似。為什麼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衆之後,而常德衆之先。"以不争為争,以無私為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說,甯處别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沒有什麼怨尤。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争,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他人發生矛盾和沖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夠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與大道協調,就會免去紛争、痛苦和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輕松愉悅。
王弼《道德經注》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于此道也。
道是非物質的、無形的,水是物質的、有形的,所以說水隻是接近于道,而不是完全符合。是說人和水都能體現道,而行動應該符合道的準則。
蘇轍《老子解》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為善,猶氣運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無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于形,則于道有間矣,故曰“幾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易經》說:“陰陽就是道,能夠追從它的必定是善的,道所帶來的也必是善的,生成了萬物各自的本性。”又說:“天因為依循道的規律而産生了水。”道運行而産生善,就像大氣運行而産生降水。所以說上善若水。道和水兩者都是從無形而生成形态,所以它們的道理相近。沒有地方是道影響不到的,沒有某個事物的利益是道不為之提供的,而水也是這個樣子。然而水既然已經擁有了形态,和道就一定是存在區别的了,所以說接近于道。然而可以命名、可以言說的善,都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所以加以區别地稱為“上善”。
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惟不争,故兼七善而無尤。
水往低處流,從來都不違逆,是善于選擇地方;深淵空虛甯靜,沒法測量深度,是善于保持沉靜;水潤澤萬物,給予而不求回報,是善于給予仁愛;水遇見圓的就拐彎,遇見方的必然有轉折,堵塞它流動就一定停止,堵塞解除流動必然恢複,像這樣的就是善于守信;水能洗淨各種污穢,能夠以水平面為參照評判物體的高低,是善于協調治理;遇到什麼容器、什麼環境,形狀就與之适應,而不是總保持一個形态,是善于發揮外物的長處;水冬天結冰,春天解凍,旱澇都依據節氣,是善于應時而動。慈善的人還是受到人們的批評,就是因為他的争。水就是因為不争,所以兼有這七種優點而沒有危險。
【經典解讀】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沒有固定的形體,随着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它沒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它沒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動;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變,或為潺潺清泉,或為飛瀉激流,或為奔騰江河,或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卻沒有窮竭之時。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幾章中描繪的道的特質嗎?
居善地:即處于适當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還可能是别人最厭惡的地方。我們常常說在社會中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上學時選擇專業,出來後找工作。有時我們太過看重外界的評價,太過注重虛榮,而換來換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來,它很低下。
心善淵: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樣平靜而深遠,即要有涵養,能包容,不淺薄,不狹隘。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會當中。
與善仁:與别人交往要懷有仁慈和愛之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觀地映照天地萬物,人也應像水一樣,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應順應大道,無為而治;行事應該效仿水,遵從潮流,圓潤而不僵化。
動善時:水總是依規律應時而動,人亦當如此,遵規應時,順勢而為。
水不像火那麼熱烈,也不像石那麼剛強,但人們義知道,水可以滅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衆之後,而常德衆之先。”以不争争,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它滋潤萬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這正是聖人處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荀了,有坐》記載了孔子答弟了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傭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祧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了見大水必觀焉。”可見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說的聖人之行,有頗多相似之處,謙虛、利人、心胸廣湛、仁.和誠信是他們共同的優秀品質,也是老子、孔子從水上得出的智慧啟迪。
【哲理引申】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名相(令尹),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使楚國國力大增,為楚莊王争奪霸主之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孫叔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出去遊玩,碰到了兩頭蛇,就把它殺了并且埋了起來。回到家中就哭泣起來。(孫叔敖的)母親問他哭泣的原因,孫叔敖說“我聽說見到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現在我見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親先死了。”母親說:“兩頭蛇現在在哪?”孫叔敖說:“我怕後來的人又會看見,就把它殺了并且埋了起來。”母親說:“我聽說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對他必定有善報,你一定不會死。”等到(孫叔敖)長大,出任楚國令尹,還沒有推行自己的治國主張而國人就已已經信服他的仁義了。
孫叔敖出任令尹以後主張寬刑緩政,着力發展經濟。當時,淮水流域常常會鬧水災,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為使百姓富足,國家強盛,他就去親自調查,持興修水利設施。孫叔放反對繁苛的政令。一次,楚莊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谏說,若以命令行事,會招緻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檻做高,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币,叫作“蟻鼻錢”。楚莊王嫌它重是太輕,下令将小币鑄成大币,但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裡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孫叔敖知道後,就去見楚莊王,他以便民為先,請求恢複原來的币制。莊王答應了,結果三天後,市場又恢複到原來繁榮的局面。
孫叔敖任令刀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複職位時不沾沾白岸;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歎息。作為令尹,他的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從來都輕車簡從,吃穿簡樸,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策。由于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他為官多年,家中沒有任何積畜,臨終時,連棺椁也沒有。
孫叔敖生病将要去世的時候,将他的兒子叫到病榻之旁,告誡他說:“楚王曾數次想封我上地,但我都沒有接受。現在我耍死了,楚王一定會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國、越因之間有一塊荒艽土地‘寝之丘’,這地方名字不好,土地貧瘠,楚國人害怕這兒有鬼,越國人也很迷信。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就要這一塊土地吧。”孫叔敖死後,楚莊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分封他的兒子,但他的兒子記着父親臨死的遺言,堅辭不就,最後不得已接受了“寝之丘”。後來楚國曆經混亂,很多曾經封到肥沃之地的功臣後代都因富貴而喪身失位,唯有孫叔放的後人保留着那塊土地長久不失。列子說:“孫叔敖的智慧,知道不以利為利。知道處于别人所厭惡的地方,這就是得道者與衆不同之處。”
孫叔敖遵從百姓的意願,反對繁冗政令,可謂無為而治;他任令尹而不喜,罷官也不憂,正如本章所說的水,不争不求,能“居善地”;他有了功績,卻不求獎賞,也正是“善利萬物而不争”;他要兒子求封于寝之斤,甘願“處衆人之所惡”。正是因為他這種超人的智慧,才能輔佐楚莊王成就霸業,才能保全子孫後代。
歡迎關注@澤光書院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