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朋友圈,書評君忍不住感歎:如今花樣的節日是越來越多了。今天——5·20,因為諧音“我愛你”,據說已經成了“網絡情人節”和“表白日”。啊,空氣裡都是甜絲絲的氣息,仿佛到處都是粉紅泡泡。
但今天值班書評君身為一個自小講普通話的北方人,對這件事一直有點困惑——“520”的“0”,哪裡就和“你”諧音了呢?如果一定要說像,恐怕“521”還要更像一點吧。後來才聽說,在許多南方方言裡,“0”和“你”更為接近。好吧,有方言可講,着實是令人羨慕的事。
所以,你猜,今天書評君聊什麼?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聽聽)被網絡時代玩花了的方言語彙,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方言以其無限活力和表現力,成為網絡流行語的寶庫。這麼不嚴肅究竟好不好?其實比起博物館,網絡可能是方言更好的去處。
然後,書評君在文章結尾處埋了彩蛋!具體是什麼……當然不能提前說出來啦。
相比博物館,網絡可能是方言更好的去處
撰文 | 吾雲
十幾年前,5月20日還不過是一年中一個稀疏平常的日子。但如今,5月20日成為了一個“節日”——“網絡情人節”。這一天,人們在網絡表白、送禮物、發紅包,過得像真正的情人節那樣。
“5·20”已經成為網絡時代又一個相當盛大的特色“節日”。
早期的網絡聊天室裡,第一代網民用數字520表示“我愛你”,這才讓5月20日和“網絡情人節”扯上了關系。如果按照普通話的發音,520和“我愛你”的諧音關系有點勉強,但如果從方言出發,理解就順暢得多:粵語裡,5讀作ng,“我”讀作ngo;同樣在粵語裡,2讀作yi,“愛”讀作oi;不少南方方言都分不清0和“你”的聲母l和n。再加上數字諧音對語音對應的精準性本來就要求不高,所以,520就成了“我愛你”。
從520這樣的初生代“網紅”開始,網絡語言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如饑似渴地吸收着漢語方言的詞彙、發音和聲調。
網絡世界裡,每個人都可能操着南腔北調
▼
“老鐵沒毛病”
2016年,直播火了,主播火了,來自東北方言的“老鐵”也火了。無論哪家平台,總有那麼幾個操着東北口音的金鍊漢子,看着屏幕上跳動的觀看人數、留言和禮品,配合地發出“老鐵沒毛病”“老鐵雙擊666走一個”的贊歎和呼喚。
“老鐵”是最近網絡語彙的新熱詞。
“鐵”是個地道的方言詞,形容關系緊密友好,通行于北京和東北地區。在東北方言中,“老鐵”就是牢不可破的鐵哥們兒。直播平台上,“四海之内皆兄弟”,無論你是純看熱鬧的圍觀群衆,還是一擲千金的貴人金主,都成了主播們的“老鐵”。借着直播的東風,來自東三省的主播們把“老鐵”文化發揚光大,傳遍了全國。
▼
“藍瘦,香菇”
在微博和朋友圈裡,你大約也曾被“香菇藍瘦”刷屏過。去年底,廣西南甯一個小哥哭着錄下了一段視頻:“藍瘦,香菇”,本來今颠高高興興,泥為什莫要說這種話?”翻譯過來就是“難受,想哭,本來今天高高興興,你為什麼要說這種話?”
小哥哭了,但觀衆被小哥的普通話逗笑了。“想哭難受”為什麼成了“香菇藍瘦”?那是因為小哥特别的南甯口音。南甯口音兼有粵語、平話和少數民族語言壯語的因素。平話和标準壯語的聲母沒有送氣聲母,隻有g沒有k,所以“哭”成了“菇”;與普通話比,壯語的聲調更加平穩舒緩,所以第三聲的“想”聽起來像第一聲的“香”;很多方言都存在n/l不分的現象,所以“難”成了“藍”。
▼
“繩命,是入刺的井猜”
廣西小哥不是第一個因為口音走紅的人,也不是第一個因為口音而貢獻網絡流行語的人。2009年,來自河北滄州的延參法師在峨眉山上錄制一段弘揚佛法的宣傳片。原來應該莊嚴肅穆的宣傳片,因為大師的一口滄州口音和一隻搗亂的猴子破壞了畫風。網友忘記了大師的佛法造詣,隻記得他那句“繩命,是入刺的井猜,繩命,是入刺的回晃”。
延參法師在峨眉山上錄制的宣傳片截圖。
滄州話屬于冀魯官話,滄州話的陰平調聽起來接近普通話的第三聲,陽平和上聲則像普通話的第一聲。所以,“精”的聲調是陰平,聽起來成了第三聲的“井”;“彩”的聲調則是上聲,聽起來像第一聲的“猜”;“如此”一個陽平一個上聲,被大師讀成了聲調一樣的“入刺”。
從東北到中原,從中原到南海,如果細究每一個詞彙、每一類發音的來曆,網絡用語中活躍的方言成分,可能比想象中的還要多。過去,一個人說的話會透露他的籍貫與居所,但如今,每一位網友都可能操着南腔北調。當你打出“香菇藍瘦,紮心了老鐵”這句話時,你已經成了貫穿南北的跨地域人才。
輕松自在的方言,恰好契合了互聯網精神
為什麼網絡用語能吸納這麼多方言? “好玩”大概是網友們最大的訴求。與一本正經、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不同,方言天生就有一種自在感和輕松感,能夠消解話語的嚴肅性,恰好契合了自由、個性的互聯網精神。
語言學大師王力寫過一本小冊子,《江浙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王先生寫道:“每一種方言都有自己的特征,在這些特征當中,有比較明顯的,有比較不容易察覺的。如果連那最明顯的幾個特征都不能避免,學起普通話來,當然容易被人家猜着是什麼地方的啦。被人猜着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太不像普通話了。”
福建人"f"和"h"不分已經成為常見的網絡段子。此圖片為惡搞,來自網絡。
說方言的人學普通話,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母方言的影響:方言裡有的,就學得快;方言裡沒有的,就學得慢;方言裡泾渭分明的,自然不在話下;方言裡混為一談的,就實在有些難為人。比如,普通話中,來自古代泥母的字聲母讀n,來自古代來母的字聲母讀l,但不少方言并不區分這兩類聲母,導緻了n/l不分的情況。又比如說,福建人經常被黑成“胡建人”,那是因為現代閩語中根本就沒有f這個聲母,所以福建人說起普通話時,先要經曆一個用讀音近似的h進行替代f的階段,因此造成了福建人f/h不分的印象。
所以,推廣普通話的小冊子總是嚴肅地提示讀者:說普通話的時候,要注意克服方言口音的影響。但在網絡世界裡,這些都是“浮雲”。普通話不标準,不是“黑點”,而是“萌點”。網友們就是喜歡挖掘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差異,就是要有話不好好說:不以n/l不分為恥,且以f/h不分為榮;不以平翹舌不分為恥,且以前後鼻音不分為榮。
為了在方言區推廣普通話,曾出版過“XX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的系列小冊子。
在一篇教人如何正确使用“豆瓣體”的文章裡,作者羅列了豆瓣網的話語特點,包括 “撫摸不叫撫摸,叫虎摸”“沙發不叫沙發,叫殺花”“姑娘不叫姑娘,叫菇涼”“睡覺不叫睡覺,叫碎覺”,這些都是南方口音的特點;而“什麼不叫什麼,叫神馬”“人人不叫人人,叫淫淫”“沒有不叫沒有,叫木有”“怎麼不叫怎麼,叫腫麼”,則都有北方方言的色彩。隻要好玩有趣,無論南腔北調,都能被網絡用語招緻麾下。
網絡用語就是行走于互聯網江湖的行話春典。雖然開放,但仍是一套自成一體的話語體系。從最初的“美眉”“倫家”到如今的“老鐵”“撩妹”,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隔膜,恰好為這套體系加了一把鎖。如果不是浸淫網絡,很難體會到網絡用語中的微言大義。春晚好像沒有懂得這個道理,每年都強行塞入幾個隔靴搔癢的網絡流行語,就企圖顯得與時俱進“接地氣”,讓不熟悉網絡用語的人,不知所雲;讓熟悉網絡用語的人,覺得生硬。
每一個精彩的方言表達,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前一陣,知名主持人汪涵自掏500萬元人民币,在湖南發起了方言調查“響應”計劃,預計在5年到10年的時間内,搜集整理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數據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讓方言走進博物館,聽起來是個“保護方言”的好方法。但是讓尚且鮮活的語言進入故紙堆,未免可惜。在你的電腦裡,打開頻率最低的就是那數十G甚至數百G的學習資料;在圖書館裡,翻動頻率最低的總是地方檔案和地方志。原本以為給方言找了個好歸宿,方言卻可能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不見天日。
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鄉音苑”,由兩個美國人在2013年建立,構想是“用地道的方言說好玩的故事”。
對于普通人而言,熱愛方言的理由恐怕不是方言背後的文化有多深厚,更在于方言本身具備的無限活力和表現力。在求簡求快的網絡時代,一個詞得有四兩撥千斤的能力。許多長篇大論也說不清的情感,隻用一兩個恰到好處的網絡用語,就能說得透徹明白。方言恰恰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寶庫中那些曆經千百年時間打磨的詞語,凝練、诙諧、樸素,又極具表現力。
東北話和上海話都用“作”來形容無理取鬧,現在,網友用“作”或者“作死”形容不知輕重的人。曆史上有一位秦武王,他覺得自己力大無比,非要跟人比賽舉鼎,結果砸斷了腿,沒多久自己也一命嗚呼。網友隻用一句話就能複述這個故事:“秦王不作死就不會死。”
湖南話、廣東話、客家話等方言都用“撩”來表示挑逗,現在指通過帶有技巧的示好赢得對方喜愛的行為。司馬相如追卓文君,又是欲拒還迎地撫琴,以琴心相挑,又是收買文君的侍者,大獻殷勤。在現代網友這裡,隻用“司馬相如撩了卓文君”一句,就能讓夜奔成都、當垆賣酒的故事順理成章地發生下去。
“普通話讓你走的更遠,方言讓你記住你的根在哪裡。”方言總是面臨這樣的矛盾:論工具性,方言已經被普通話遠遠甩在身後;論文化性,方言又是地域文化難以割舍的載體。相比博物館,網絡可能是方言更好的去處。至少在開放、包容的網絡空間裡,每一個精彩的方言表達都可能成為“網紅”,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好啦,說好的彩蛋來了。請接受來自書評君編輯部的花式表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