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隻學文,易過柔,恐趨懦弱;但隻學武,易過剛,恐近魯莽。故自古聖人辦學,無不文武并授,剛柔相濟,把握陰陽,順乎天理,合乎中庸。
孔夫子所傳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射與禦,即射箭與駕車,正屬武之範疇。孔夫子本人也絕非文弱書生,恰恰是膂力超群,身強體壯之人。
《列子》中有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意思是說,孔子的力量能徒手打開城門,卻不以此為耀。
《淮南子》中也記載到:“孔子之通,智過于苌弘,勇過于孟贲,足蹑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就是說,孔子不僅智慧超群,而且勇猛過人,以至于能與野兔賽跑。
以上記載,偏于野史,僅供參考。但以孔子射箭與駕車的技術而言,說孔子文武雙全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縱觀曆史上有點魄力的文人,基本都是文武兼修,如東方朔、李白、文天祥、辛棄疾、王陽明等。
有些文人如諸葛亮、張良、劉伯溫等,雖乏會武功的記載,但卻都懂得一套養生方法,實際上都屬于武術。
假如一個文人,既不懂養生,也不好武力,隻是幹讀書,往往會讀成這三類人。
酸腐由于隻學文,不強身,自然文過力行,往往對事物的見解刻闆,迂腐,不切實際,俗稱“腐儒”。
陰柔由于隻學文,本身就多陰柔之氣,此氣加上讀書的頭腦,若無陽剛之曆練,多會造就“好算計”的品性。這類人,往往好耍小聰明,一副社會油子、巧言令色的嘴臉。
懦弱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此言不僅是針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亦可聯系到個人的強大。
倘若隻學文,而沒有一個強悍的身體,就連跟别人講道理都缺乏底氣。所以,每逢國家面臨危難,真正出來幹實事的,往往都是有一定身體素質的。
所以,沒有“武備”的文人,往往魄力不足,遇事相對怯懦。真正到了危急關頭,很難有足夠的擔當。這樣的文人,是不足以肩負重任的。
毛曾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故特别強調一句話: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蠻其體魄。
尤其在當今這個“吃個桃桃,好涼涼”的時代,我們更得明确和落實這個道理,把握好“陰陽平衡”。
就算沒有條件習武,也應該有替代習武的“勞作”。文武兼修,動靜結合,陰陽互補,方能真正培養出“智仁勇”兼備的人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