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句論語解析?【晨讀内容】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50句論語解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晨讀内容】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導讀老師:
黃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何光順: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語文學院教授
韓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馮國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彙)
何光順:
我這裡先來講“道”和“謀”這兩個詞。
黃裕生:
這章的關鍵字是“道”,如何理解這個“道”,會影響到理解這句話的意義與層次。
何光順:
是的,黃老師說的正是關鍵。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此句意極深也,道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君子之道是為有道,小人之道實為無道。君子之道即仁義之道。
黃裕生:
以往的注本都很簡略,且多在成事不成事層面講,其理也通。但有過于淺顯之嫌。按這種解讀,夫子這句話隻是說出了一種生活策略:對于道路、方向或想法不一樣的人,不必與他們一起謀劃。因為相互之間南轅北轍,難以成事。
今天,我們試着從不同角度加理解
何老師的角度也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何光順:
嗯嗯,是的,那種僅僅談不同的想法或方向不一樣,實際忽略了孔子此句話的深意
這句話不是泛泛地談想法和道路不一樣,而是具有明确的針對性
黃裕生:
如果隻從成事角度解,那麼
簡單說,不與道路、想法不同的人共同創業,因為難成事。
但是在今天,選擇不同人生道路、有不同想法的人在一起謀劃、創業,是很常見的,甚至才能創出“大業”來。
何光順:
這句話實際上明确地是肯定君子之道,鼓勵初學者從政者要走仁義君子之道,而不是去走小人的路
黃裕生:
所以如果把夫子這句話作為生活策略解,于今天就不一定适合。
阮芳:
黃老師大對,互補搭配
黃裕生:
是的
何光順:
是的,如果僅僅是說不同的人生道路,就不要走到一起,這就太淺顯了,而且失去了夫子本文應有的批判性
黃裕生:
對這句話,朱注也很簡略,但層次較深。他把道之不同視為如善惡邪正之異。
何光順:
我們今天不同的人生道路者,還是很多走到了一起,比如音樂的和文學的可以走到一起
黃裕生:
是的,
何光順:
很多跨專業的都走到了一起,這些道路很不同吧
黃裕生:
所以說,這裡怎麼理解這個道,是一個關鍵
何光順:
是的,這就是 關鍵,夫子這裡說的道不是普通的專業技能
黃裕生:
按朱注解,則
也就是說,這裡的“道”乃是在根本原則層面上的“道”,是大是大非、大根大本問題上的“道”。
何光順:
夫子說的道,時刻是和仁義結合在一起的,就是我前面說的真正的君子之道,隻有以君子之道去為政,去謀事,才不會走上邪路
黃裕生:
是的,在這個層面的“道”不同,實質上就是善惡、是非、邪正的不同
何光順:
黃老師說得太好了,夫子就是要從大本大根,大是大非處立論
黃裕生:
何老師一開始就點到了
在這個層面上的“道”不同,則絕然地不相與謀。也即不參與、不合作!
何光順:
這就是我開篇說的,君子之道實為有道,是善道,是正道,而所謂小人之道,實為無道,是惡道,是邪道
黃裕生:
是的
從這個層面講,這句話表達的就不是一種生活處事策略,而是表達了一種守正道的精神,表達了夫子對自身所覺所悟所任之道的确信與堅守。
何光順:
在君子那裡,道是随順天地人和世界的協同謀劃,即因順時權之變的謀劃、籌劃、謀略。沒有仁義之道的謀劃和權變,就是流于奸邪的禍害了
這就涉及到我先前講過的“道”和“謀”的問題,實際就是“仁”和“智”的問題,就是“道義”和“時權”的問題。
黃裕生:
孔子的思想,絕非黑格爾以為的那樣,隻是一些生活智慧
黃裕生:
夫子周遊列國,最終如“喪家之犬”回到魯國,并非他不能謀得一官半職,謀祿于他可謂易如反掌。
何光順:
是的,黑格爾是生活世界和理念世界作了一個二分,生活世界始終無法上達絕對理念的世界
黃裕生:
但他周遊世界,并不是為了謀祿,而是為了行其“大道”。其道難行,則絕然離棄,不相與謀。
黃裕生:
黑格爾未能理解論語背後的理路
何光順:
黑格爾雖然說絕對理念的實現,也積極地引入了運動,引入了曆史的過程論,但那種源自古希臘以來的實在論和本體論決定了任何生活的時變和時權都無法和仁義與理念真正結合
黃裕生:
實際上,道不同,不相與謀,這句話,也可以看作是夫子一生為道倔強的一個寫照。
為守正道而不妥協、不合作的精神,應是這句話的真義。
何光順:
這就是黑格爾未何貶低亞裡士多德的中道觀念的原因。嗯嗯,夫子的一生,就是極具一種基礎存在論或現象學式地面對源初生活的本己良知的呼喚和投入世界
黃裕生:
一切權變,都要在守道前提之下進行
否則,一切權變都成了單純的策略。而這不是夫子的精神。
段蘭華:
我以為:“道”字最好不翻譯。因為道是一個中國的哲學範疇,涵義深邃而廣遠,非可名之道。一旦翻譯其義必損,有時候模糊反而是一種準确。
何光順:
是啊,在夫子這裡,夫子會談到人生的憂、畏、懼,這并不是世俗層面的對于某個具體的現實之物的害怕或牽挂
@段蘭華 在這段裡,最好作以指明和譯出,不然,世人難曉,世人隻理解具體的肉身化的東西,夫子會以具體化肉身化的言說向世人指向真理的道路
我們如果泛泛地說不能翻譯,那麼世人就會随意地像剛才黃老師說的那樣去翻譯成道路、想法或理想不同,那就極度歪曲夫子了,就不能明曉夫子批判的深意了
黃裕生:
這裡,包含着一種守正道而不妥協、不合作、不放棄的信仰精神
段蘭華:
@何光順 :可翻譯成什麼都不會準确呀!呵呵……
黃裕生:
這是我們今天正當需要的精神
津渡:
@杜英 請問清韻吟誦群如何進去?
何光順:
翻譯沒有特别明确地翻譯,夫子的“道”基本屬于“人道”範疇,是指向了内在的仁義和外在的禮儀約束的,是君子所當行的,我們把握好這幾個尺度就好
段蘭華:
@何光順 :請教先生“道”如何翻譯?
黃裕生:
先回到文本的解讀上來!
何光順:
是啊,黃老師說的“道”就是夫子所堅持的,而夫子指斥的就是那些不堅持道的專營之人了
柳慧:
這裡,包含着一種守正道而不妥協、不合作、不放棄的信仰精神 這是我們今天正當需要的精神 [強][強][強]
段蘭華:
翻譯:夫子說:“道不相同,不能相互謀事。
唐茂琴:
@黃裕生 @何光順 兩位老師解得好[強] 剛才看得深受觸動,想到兩位老師的解讀可用論語另一段夫子的話來解讀或印證:子曰:“笃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概括成一個詞的話,就是死守善道
黃裕生:
守道而獨立于天地間,不為君王,不為利祿
何光順:
@段蘭華 我前面實際已經翻譯了,道無法完全直譯,但可以指明其所屬了
黃裕生:
是的,唐老師補充的材料很好
何光順:
這裡的“道”要翻譯,實際就是要區分“善道”、“正道”、“君子之道”和“惡道“、”邪道“、”小人之道“的區别了。
李偉東:
守道而獨立于天地間,不為君王,不為利祿。亦不離君王,不離利祿。
黃裕生:
以守正道為先,
君王從道,不離君王,
君王無道,則絕君王
何老師一定還有好多沒說的,
何光順:
嗯嗯,當時的諸侯國皆為逐利之國也
李偉東: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袁梅:
道字是無法直譯的。
孫福萬:
贊同兩位老師!這個“道”,就是“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吾道一以貫之”的“道”~
唐茂琴:
是的,這獨立于天地之間的道,稱之為善道,即所謂天道,抑或真理,是君王庶人都當遵從的,君王絕之則非君王,不過獨夫而已。個人來講,孟子所謂大丈夫亦同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黃裕生:
所有文字都是翻譯:道即對“道”的“翻譯。正因為如此,才有道可道非常道。
李偉東:
上帝和道,是什麼關系?
黃裕生:
隻要你擺出了“道”字,即已是翻譯。
何光順:
小結:孔子這段話既是一個普遍性的真理言說,又具有着強烈的時代針對性。自古及今,人們可以因為想法、職業和年齡的差異,而坐到一起共事,故有忘年之交,有跨專業合作,但如果在”道義“上有天壤之别,無有道義,而隻有權謀或利益,則将引緻世界和人生的堕落。在夫子那個時代,很多國君,已經奉行唯才是舉,隻要能富國強兵之人,即用之,而不看其道之所守,這些諸侯國遂失去了其正義擔當所在,成為利祿之國,春秋末期連基本的尊王攘夷的作為旗幟的王道已經墜落,時代即将進入戰國的強權角逐,夫子預見到這個時代的逐利不返,而心憂之,故指出君子需要凝結團聚,甚至可能是結成具有黨派意義的團體,夫子固然說過君子不黨,這裡的批評的”黨“實際是小人的純為利益的黨,但如果隻有小人結黨,那麼君子沒有共同的謀劃聚集,則将被小人的力量戰敗,故夫子極其強調正道力量的集結,而後方才可能有對于小人為權謀和利益的勾結的對策,而君子之道方能守之,這也為我們這個時代君子當有所凝聚和集結而指明了方向,夫子之意豈非深乎?吾輩不當謹記乎?論語彙同仁之相聚,豈非君子之聚,而有以擊退華夏當今時代的小人橫行之世道乎?
我先把這段小結寫完,這樣,就輕松了。[呲牙]
黃裕生:
你把夫子說這句話的針對性,表達出來了
何光順:
嗯嗯,故夫子有針對冉有為季世聚斂,喊學生們”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都是君子要為其道義而集結凝聚了
要喚起世人迷途知返,要讓世道澄清,我們當下心懷道義者必得有所聯合,必得有所鼓舞,方可為現代社會的政黨政治培養真正的君子力量。
張弛弘弢:
15.40章——
道,指定大道、正道,非指小道、邪道而言,起碼是學術主張,人生理想之類。
同,一說和諧,一說相同、統一。
謀,一說害,一說商議、謀慮。
兩說不同,譯之各異:
試譯一: 主張不諧同,不為求一而相害。
試譯二: 人生之路各不同,無法互相為謀慮。
夫子一貫主張求同尊異,和而不同。試譯一也通,畢竟“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夫子對道家隱士亦多有尊重,隻因理想各異,不與同群耳。
春秋戰國,三百年爭鳴,成就了華夏文化最繁榮的時段。吾輩如今受其賜。
萬事萬物皆不背一個“禮”字。尊重,就是禮的核心吧。
@何光順 何師小結到位,但是不想讓您“輕鬆” ,請教個問題。[呲牙] 解“謀”為“害”意,是角度不同,還是乖離了此章本意? 也請教眾師。
唐茂琴:
@何光順 點出了真意與當下意義[強][玫瑰][玫瑰]
黃裕生:
何老師點的孔子的這種精神,後儒弱化了,這正是我們今天共讀論語的迫切所在
何光順:
所以,夫子批評小人的黨,是指純為利益的黨,然君子同道而共謀,則可謂為同道,現代政治這個“黨”的西譯不太好,弄得君子都不敢結黨,因為夫子已經有雲君子不黨,這容易讓當代君子陷入困境,夫子言君子不黨的黨和現代意義的黨是不一樣的。現代意義的黨,實際有近于夫子所言的為道而凝聚的意義。
杜英:
@黃裕生 @何光順 精彩!感謝兩位老師智慧的碰撞,道就在老師們的身上,不可說,但必說[愉快]再次感謝兩位老師[玫瑰][玫瑰]
唐茂琴:
@黃裕生 黃老師的大義闡發非常透徹和深刻,可以說不僅點出了本篇之義,而且也是論語大義所在[強]非常感謝
何光順:
@張弛弘弢 嗯嗯,我前面的解讀實際已經指明了“謀”不可譯為“害”,那種譯為“害”的譯法是極不妥當的了。同有道義之人當可共謀;有道義和無道義之人不要一起謀劃,因必被無道義之小人破壞了呢。
@黃裕生 嗯嗯,黃老師明天見呢。[愉快][愉快][愉快]
@杜英 @唐茂琴 那講到這裡了啦,各位師友辛苦了。明天見了呢。
張弛弘弢:
@唐茂琴(波士頓) 點讚唐師感悟“善道”、“大丈夫”。[表情]
段蘭華:
@袁梅 :
“道”已然是儒學一專用名詞,其實不譯也挺好,反而倒準确!
張弛弘弢:
@段蘭華 嗯!崔師也說過,不譯之譯,還人皆可懂,是為翻譯的最高境界。
段蘭華:
@張弛弘弢 :我是覺得實在找不到合适的詞語對應“道”字,怎麼譯都不準确。
張弛弘弢:
@段蘭華 嗯 對應不了啊。一圖謀對應,就立刻產生很多問題。最多組詞,如:大道、小道;正道、邪道;善道、惡道。就是這樣組個詞,還是會把君子小人引出來呢。
段蘭華:
是的,“道”是集自然觀、倫理觀與個體特質于一體的一種意識形态。
張弛弘弢:
大道同,其爭也君子;邪道聚,其謀也小人。
段蘭華:
我朦朦胧胧感覺,此章之“道”特指近似于“志”。
志不相同,則不能相互謀事。
張國明:
17.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将仕矣。”
張弛弘弢:
@段蘭華 段師,感覺您還是試圖在翻譯。[調皮] 志,人生理想。
看來,玄奘創立的不翻不譯理論如今依然適用。
張國明:
夫子聽陽貨言而欲仕,陽貨有道乎?
段蘭華:
@張弛弘弢 :我的翻譯就是“道不相同……”
張弛弘弢:
@段蘭華 君子,必志於道的嘛。通! 是否達,不知。
段蘭華:
@張弛弘弢 :凡譯必有其損,本意大打折扣。哈哈……
張國明:
17.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張國明:
夫子欲往,公山弗擾有道乎?
段蘭華:
@張弛弘弢 :就本章“道”而言恐怕都不止!
張弛弘弢:
@張國明 張師傅 答: 陽貨無道。
張國明:
17.7佛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豈匏(páo)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7.7佛肸(xī)召,子欲往。佛肸有道乎?
張弛弘弢:
公山、佛肸,夫子已答,不論。 唯陽貨,夫子曰:“諾!吾將仕。”
段蘭華:
@張弛弘弢 :翻譯當力求準确!《論語》中的“子曰”,我從來翻譯成“夫子說”而不是“孔子說”,既然是孔子弟子所錄,稱謂也當基于其弟子立場。當時孔子弟子皆稱孔子為“夫子”,元典中多處可見。
@張弛弘弢 :哈哈……太巧了!賢弟發此章是在幫我證明啊!
張弛弘弢:
可是,夫子是沒有去的。夫子出仕,是陽貨離開魯之後的事了。不是夫子不信,是沒躲開,被逼答應的。 不義不仕。
張國明:
在君子那裡,道是随順天地人和世界的協同謀劃,即因順時權之變的謀劃、籌劃、謀略。沒有仁義之道的謀劃和權變,就是流于奸邪的禍害了。
如果照此理解,道等于大謀,道是道又怎麼能是謀呢?
張弛弘弢:
至於公山、佛肸者流,夫子是想去教化他們,非子路所解。這是“天命”。畢竟,天留給夫子的時間不多了,努力行大道耳。重點不在那兩小子。鬥稍(音對)之人嘛。
張國明:
@孫福萬 贊同兩位老師!這個“道”,就是“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吾道一以貫之”的“道”~。非也非也。道不同之道和君子謀道憂道的道真的是一回事嗎?
張弛弘弢:
@張國明 道不同 不相謀。 若相同,可以的呀!
”沒有仁義之道的謀劃和權變,就是流于奸邪的禍害了。” 這句忒讚同
特
張國明:
@張弛弘弢 ,誰與夫子相同?
張弛弘弢:
@段蘭華 可是,唯《季氏第十六》多“孔子曰” ,非“子曰”,亦為我之惑也。 難道季氏篇非孔門弟子所記? 若是,膽子比窩瓜還大呀;不是,誰記的?
@張國明 顏回。
“唯我與爾……”
夫子夢中的周公也是
張國明:
@張弛弘弢 隻有顔回,那麼夫子一生之謀隻為回一人?
張弛弘弢:
不是隻為回,實為道。
為大道,為正道,為善道,為仁道,為天道……
張國明:
道同則謀,道不同則不謀!既與回以外皆不同道,夫子又為何周遊聞政呢?
張弛弘弢:
明智不了而為之。此,亦天道耳。
張國明:
你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與謀道不謀食說的是一個意思嗎?@張弛弘弢
張弛弘弢:
聞政的唯一目的就是為行道啊!可行性研究唄! 不可行,走人,可行立刻行。 可惜的是,夫子一輩子不逢時。
張弛弘弢:
@張國明細分 不是一個層次的意思
弘毅:
爬樓看過幾位老師的解讀,受益頗多,有一管見求教如下:或夫子“不相為謀”的人不光指“小人”,還有當時興起的“隐士”。夫子在論語裡有感慨“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
馬震宇:
有教無類 後 道同相謀?
與
入模子 建班子 定戰略 帶隊伍(聯想柳總的 管理真言)
有相通之處?
段蘭華:
@張弛弘弢 :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直接弟子稱謂省去姓氏是一種普遍習慣。所以我個人認為,或許《季氏》通篇均為孔子再傳弟子編錄,這是老師們分給學生的一篇任務。哈哈……個見啊!
再傳弟子要直言“先生說”肯定會有誤解,隻能言“孔先生說”,這合乎情理吧!哈哈……
張國明:
當時謀生有幾條路呢?一為做工為民,一為出仕為官。夫子顯然願選擇後者。若做官,有幾條路呢?一為做小官以養身家,一為做大官以參國政。夫子顯然願選擇後者。做大官以參國政有幾條路呢?一為順君之欲以保富貴,一為導君以正以安百姓。夫子顯然願選擇後者。導君以正有幾條路呢?一為違逆君欲冒死進谏,一為觀君言行以定行止。夫子顯然願選擇後者。觀君言行以定行止有幾條路呢?一為此君不行則寄望于他處而周遊列國。一為此君不行則無望他處而退隐民間。夫子這次選擇了前者。周遊列國終知“道之不行”後有幾條路呢?一為整理典籍用心教學,以寄望于後世。一為盡棄所學樂得清閑,以逍遙于當世。夫子再次選擇了前者!
或夫子“不相為謀”的人不光指“小人”,還有當時興起的“隐士”。@弘毅 ,贊同您的觀點[強][強]
張弛弘弢:
點讚@張國明 張師的大段推理
老弟我 不同意@段蘭華 段師您的觀點 再傳弟子所記的話,更不能言師爺之姓了。別於”子曰”,言“曾子曰”倒是有的。
查了《新解》 疑為奇齊論,也是沒有證據。
(本文來源【論語彙】,轉載或引用請聯系微信服務号: xhxwhx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