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
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今譯】
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過河),他身上佩帶的寶劍一不小心從船邊沿掉到水中去了。
于是他就急忙用刀在船邊沿掉下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号,cut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說:“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到水裡去的。” the place where my sword has dropped into the river.
船靠岸停住以後,他便順着船沿上他刻着記号的那個地方,潛到水裡,下水打撈,尋找他失掉的那把劍。
結果沒有撈着,因為船已經向前走了不少路,移動了很長一段旅程的位置,而掉入水中的寶劍卻沒有移動,停留在原地未動。
所以這樣尋找寶劍,不也是太糊塗,很荒唐的嘛!
用舊的法令制度治理國家,正和這個故事相同。時代已經變了,而法令制度不變,用這樣的方法治理國家,怎麼能沒有困難呢!
【賞析】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悖哉!”故事原意以奔流不息的江水和乘浪前進的船隻,比喻時代的發展、變遷、變化,諷刺墨守舊法的人們。
它告訴我們辦事不能隻憑主觀願望、想當然,
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時勢變異,而靈活處理,眼光要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
成語“刻舟求劍”就是從上文概括而來的。
用來諷刺那些頭腦僵化、拘泥固執,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的本化靈活變通的人。take measures without regard to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引嬰投江”、“刻舟求劍”、“循表夜涉”的寓意是一樣的,都是諷刺固執己見、拘泥固執,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引嬰投江”,對象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要随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循表夜涉”,時間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要随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刻舟求劍”,地點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要随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