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春色是“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可盧梅坡認為:雪中梅花,這一冬天獨有之美景,再加上這樣的景象裡寫就的詩歌,堪比“十分春色”呢。她在《雪梅其二》中所言: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在他的眼裡,梅與雪,隻有其一,仿佛不成風景。梅花在雪中盛開,方能顯其絕美之清容,矍铄之精神,高潔之美德呢。有雪無梅,那是多麼的寒冷,又是如何地單調啊!雪與梅,仿佛離開一方,都會讓詩景遜色,讓詩意無存。如其在《雪梅其一》中所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樣。有雪白,有梅香,方成絕美之詩景!
那雪中盛開的梅花,在詩詞中該是怎樣美好的景象?又如何比得上春色十分呢?
數萼初含雪,孤标畫本難。
香中别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唐代崔道融的這首《梅花》寫的就是梅花與雪花相得益彰的美景。這初放的數朵梅花,花萼中還“含”着雪花。這是怎樣一種孤标傲世的高潔之景啊,面對這樣的詩景,想要握起畫筆作畫,都害怕難以表達其别有韻緻的香氣和那雪白卻不知寒冷的清雅神态呢!詩人帶着愁病之軀,斜倚着梅枝,除了想到難畫其神,心中平添一種憐惜之情:希望北風不要摧毀眼前之美景!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猶餘雪霜态,未肯十分紅。
宋代王十朋的這首《紅梅》則用春天盛開的桃李花來進行對比,勸解桃李花莫要嫉妒。因為它們與尚存雪霜姿态,還沒完全紅透的梅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妖娆之姿呢。春天的桃李,帶了兩份塵土,還有一分流水之态。是一種熱烈的,占盡了春華的妖娆之态,而霜雪中尚未紅透的梅花卻是那樣的高潔、冷豔、清幽,怎可同日而語呀!或許,霜雪中初開的紅梅,是如《蔔算子詠梅》詞中那種“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不争而俏的獨有之潔美吧?
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裡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這首《早梅》中則寫出了梅花發高樹,映碧天,夜晚飄香,清晨泛霜白的特性。猶憐那夜晚無形之幽香,和晨霜中潔白的容顔。面對如此泛着繁霜的美景,他突然想起了要摘一枝潔梅,贈給萬裡之外的親友呢?這花朵和人心一樣,是何等的玉潔冰心呀!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宋代陸遊的這首《落梅》借雪虐風饕寫的是雪梅自堅自潔自愛的高貴品質。風雪的肆虐,更能彰顯其“最高”的堅貞氣節,即便飄零,也是時節到了,不是留戀枝頭,更不會向思春之神東君乞憐偷生!但即便是這樣的“生不逢時”,也要在冰天雪地之景,将春天的美好“斡回”!
明代畫家陳道複《畫梅·竹籬笆外野梅香》中的雪梅是梅花的香氣“帶雪分來”的沉醉,是“紙張獨眠”難以描摹之神态;宋代辛棄疾的《臨江仙·探梅》中的雪梅是“一枝先破玉溪春”,無俗花之媚态,而有澡雪之堅貞精神;宋代尹煥的《霓裳中序第一·茉莉詠》則由茉莉花的冷冽清香夢到了十裡之遠的“梅花霁雪”……
宋代盧梅坡的《雪梅》,其中“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很多參考書翻譯成“梅花和雪花各自占盡了春色不肯服輸”。這翻譯,讓人有梅花是在春天開放,雪花也是在春天飄灑的想法。
雪花是在冬天最冷的時日飄灑而下。而梅花,其實有冬梅和春梅之分。冬梅在冬天開放,春梅在春天盛開。聯系《雪梅》叙寫的内容,此詩中的梅花應該是冬梅,而且是白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标題《雪梅》的意思是雪地裡的梅花,或者是雪地裡盛開的梅花。結合詩歌末兩句的的“對比”,可以看出,詩人不可能是将冬天的雪花和春天的梅花進行對比,應該是“雪”和“梅”在當時當景同時存在,詩人才會想起它們的“争春”,騷人墨客才會難以擱筆難以評價它們的高下,詩人才能想到要寫出它們各自的優點和不足。
既然是寫的冬天雪地裡的梅花,又怎能“占盡了春色”?這“争春”翻譯成“占盡了春色”似乎不妥。依筆者之見,這“争春”,應該翻譯為“争搶春天”或“争相報春”更為合理。雪,在冬天飄灑,它充其量隻能報春而不可能搶占了春天,這雪地裡的冬梅也一樣。因為春天都沒來,才想到要去“報告”去“争搶”嘛!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因為梅花能在寒冬或者冰雪之景開放才認為它具有高潔耐寒的品格,才認為它是報春的使者呢。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這句詩歌似乎可以解釋雪花和梅花都有“報春”之意。
詩歌中的梅花也應該是白梅,而不是其他顔色。為何?你仔細推敲末兩句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要比白,梅花要比雪遜色“三分”,而不是“十分”。說明梅花也是白的,隻是梅花沒有雪花白得“厲害”罷了。而後面的“一段”香更讓人細思:“一”在漢語中有“整個”“全部”的意思。梅花擁有“整個”“全部”的香氣而雪花一絲也沒有。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宋代王安石的這首《梅花》中,詩人之所以認為牆角的枝柯上不是挂的雪花而是梅花,是因為有暗香撲鼻而來。這兒的梅花,也是冬梅吧?不然,他怎麼想起用雪來對比?飄香的梅花也應當是白梅吧?不然,他怎麼差點兒認為是雪花了呢?
綜上所述,盧梅坡的《雪梅》寫的是冬梅,白色的冬梅;之中的“争春”應該是“争搶春天”“争相報春”之意。
這些氤氲着帶雪之香的梅花,在詩歌意向裡漫漶着高潔、堅貞、清幽、素雅、矍铄、冷冽、孤标傲世之意蘊的梅花,其報春之态,畫筆難摹,真堪為“十分”春色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