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天上龍肉,地上驢肉。
古代很多的鄉紳富豪,有了錢,有了權,就開始琢磨怎麼享樂。比如吃這一點,經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物種。
驢肉是比較美味的食物,吃過的人才形容的出來香。很多人都喜歡吃。古代常講“地下驢肉,天上龍肉”,可能有人要問了龍作為古代一種比較神秘的圖騰形象,有人吃過它的肉嗎?
在東南亞古代神話傳說裡,龍是一種神異生物。
升能騰雲駕霧,呼風喚雨。
翻能攪起四海雲水,威力無邊。
形狀更是霸氣十足,其“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須冉....
這是人人口口相傳的一種說法,如此偉大的生物,自然也少不了被古典書籍記載。很多專家發現《山海經》裡曾經記載了8種龍的樣子。
燭龍
燭龍:人臉蛇身的山神,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
應龍
應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曾下凡作為黃帝大将斬殺蚩尤、誇父,也曾以尾畫地成江,助大禹治水,同時,應龍還為禹王擒獲了無支祁。
青龍
夔龍
夔龍:《山海經》裡,裡面有一句“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蛟龍
蟠龍
蟠龍:是中國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古代傳統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闆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金龍
虬龍
有人吃過“龍肉”嗎?
不僅如此,《山海經》後面還記載“吃龍肉”的一個故事。
這要從上古的黃帝時期開始說。據說在上古的時候,龍非常稀少且尊貴。天神需要申請才能得到神龍。
根據神位的高低不同,有的神能得到3條,高一級的可以得到5條。
修煉成的天神越來越多,龍的數量也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啟世襲大禹的皇位,龍德存在就成了一個傳說。
人們對于龍的渴望也越來越強了。相傳有個人為了讨好夏朝的孔甲帝,把手中僅有的兩條神龍獻了上去。
孔甲帝自然是非常開心,收到的兩條神龍竟然是雌雄一對,等到撫養長大之後,一定能繁衍出更多的神龍。
但是一個難題就來了,怎麼養龍,找誰養龍?
正在孔甲帝感到發愁的時候,一個馴龍高手出現了,稱是上古堯帝的後代,因為剛出生時手臂上寫着“劉累”兩個字而得名。
奈何劉累學藝不精,不慎将一條龍給養死了。他覺得反正龍都已經死掉了,不如拿它來炖湯喝,不能浪費呀。随後,劉累便将做好的龍肉羹端到了孔甲帝手中。
皇帝一聽是劉累送來的很給面子的吃了一口,沒想到就愛上了這個味道,贊不絕口的表示這個羹湯很是鮮嫩。
孔甲帝吃過之後表示實在是太美味了,問劉累還有沒有了,想要再吃一點。劉累一聽感到非常慌張,害怕自己養死神龍的事情敗露,于是立馬就逃跑了。
于是乎,孔甲帝便成為了曆史上面唯一一位吃過龍肉的人。
由于曆史年代久遠,我們無從考證孔甲帝到底吃的是什麼肉,他的家裡到底養過什麼動物也無從查明。
但是我們可以确定的是龍和皇帝有極深的淵源,帝王常常自诩是“真龍天子”。
千百年來龍一直都是我國的圖騰,有着至高無上的地位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時期重要的古籍,也是一部富有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這本書中記載了很多人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神奇故事和人物,其中的内容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異獸和各種脍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我國古代有兩本“天書”,一本是《易經》,另一本就是《山海經》。這本書在我國衆多奇書中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裡面記載的山川河流,經過專家考察,發現很多都能找到。
《山海經》對我國古代的曆史、地理、外交、民俗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無論是對于古代生物的描寫,還是寓言故事的啟迪,都能受到古今中外後人的喜歡。
《山海經》裡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如果你也想滿足好奇心,或者是研究古代曆史的奧秘,推薦給大家一本白話文帶插圖的《山海經》版本,讀起來不費勁。
對于正經的古籍,我們讀起來最大的難題就是古文,這本書由詳細的注釋和生動的插圖,對于上古異獸的展示非常生動,孩子也會感興趣。
在《山海經》中,也記載了很多的異獸,足足有400多種,加上山川河流的描寫,自然是一本巨大的制作,這本書也是分成了6冊,内容完善。
讀書萬卷不如先從這本真經開始,六冊隻需要九十多塊錢,識貨的朋友能夠體會到裡面的知識。
讀得久了,不光能講給孩子故事,還能增長文化底蘊。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圖片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