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朝陽區朝來農藝園,園内工作人員正為采收工作而忙碌。
夏天的早晨,天亮得早。7月3日,吳迪六點半就來到蔬菜大棚,檢查茄子、豆角、黃瓜等蔬菜的采摘情況。這批蔬菜裝箱完成後,将會就近送往企業食堂或者餐飲公司。
這是位于北京東五環東側的魯店農場(北京魯店農場有限公司)。受朝陽區黑莊戶鄉合作經濟聯合社的委托,魯店農場負責2000多畝土地的種植,吳迪是該公司的種植管理者之一。
33歲的吳迪,是土生土長的黑莊戶人。熬夜加班、離家較遠等種種因素,讓他選擇從生鮮行業辭職,回歸土地,重新成為“農民”。
2022年7月5日,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吳迪正在收棚内成熟的青椒。
2022年6月26日,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農場剛剛摘下的青椒。
在北京選擇做農民的年輕人,并不隻吳迪一個。這批年輕人中,有的是半路轉行投身農業,有的是農學專業的學生,還有人一直在從事農業生産。他們不但能迅速掌握豐富的農業知識和現代農業生産技能,還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他們是新時代的“新農人”。
這些“新農人”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的背後,是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首善标準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努力走好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半路出家”的新手
2022年7月7日,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吳迪和同事一起将清晨摘好的蔬菜裝筐,準備發貨。
吳迪至今記得,2021年4月他剛到魯店農場工作時的情況。
作為一個農業“新手”,從育苗到施肥,吳迪需要從零學習。
隋寶利是吳迪的師傅,今年56歲,是魯店農場種植工作負責人。年輕時,隋寶利曾在生産隊負責小麥種植,後來又擔任村書記,有着豐富的農業生産經驗。“年輕人跟不上來”是隋寶利最擔憂的事情。
吳迪剛到農場,隋寶利就帶着他下地除草幹活,打算将農事的規律悉數傳授給年輕人。
作為一個“半路出家”幹農業的人,吳迪覺得這些事情總是要有人幹的,“要頂上,社會不能斷檔,一代新人換舊人”,而他也希望可以将農業種植帶向遠方。
“播種、施肥、除草、澆水”,吳迪發現,做一個農民其實就這四件事,“盡管看起來隻是簡單的八個字,但很多時候一天都完不成其中的兩個字”。
秋收時節金黃的小麥回報了吳迪的努力,體檢報告也見證着吳迪的變化。早睡早起的作息,以及田間地頭辛勤的勞作,他的血液化驗單上紅色的指标減少了一半。吳迪愛這片土地,也更加珍惜土地的每一種饋贈。
去年的種植結束後,吳迪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因缺乏大型農機器械導緻大田種植的效率不高,農場周邊配套設施還不完善,缺少灌溉水源等。
針對這些問題,黑莊戶鄉副鄉長熊慧麗介紹,今年春節剛過,黑莊戶鄉就啟動了農田整治工作,在區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邀請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專家團隊實地調研,嚴格按照“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标準,系統梳理問題短闆,“一地一策”制定整治措施。
2022年6月26日,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農場剛剛摘下的黃瓜。
2022年7月5日,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吳迪用手和腳對比,展示膚色差距。
2022年4月2日,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黑莊戶鄉現有耕地保有量3221畝,分布在11個行政村,承擔着全區三分之一的糧食蔬菜生産任務,村民正開着拖拉機在田間松土。
“做接地氣的農業研究生”
2022年6月28日,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西槐莊村,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甯國法站在番茄大棚。
當吳迪在大棚裡采摘蔬菜的同時,37公裡以外的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的科技小院裡,正讀研二的甯國法也在巡棚。
7月3日,他種的這一茬番茄已經采收結束。這是他“進村讀研”的第478天,甯國法要為畢業論文采集整株番茄樣本,對根莖葉果的數據進行統計,判斷不同的品種、水肥配比等因素,哪些更能優化番茄的品質。
選擇“進村讀研”的甯國法和同學吳林靜,是西槐莊科技小院2020年11月挂牌成立後,入駐的第一批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西槐莊一共有100餘戶人家,科技小院負責的15個大棚和5畝耕地,是村集體的土地。
除了完成科研項目,科技小院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指導農戶科學地種植。
2021年4月,兩位研究生剛到村裡時,村民們并不知道什麼是科技小院,隻看到兩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戴着帽子扛着工具下地幹活。
見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但是如何把現代農業的技術和理念傳遞給農戶,并不像見面打招呼那麼容易。
一場“新農人”和傳統農民之間的觀念沖突開始了。
剛開始種植時,村裡請了五六位村民幫忙科技小院幹活。番茄定植之後,當秧苗長到半人高時需要吊秧,同時還要掰茬——把側枝剪短防止分走養分。學生們認為需要提前一周開始,這樣可以保護幼苗。而村民認為應該晚一些,這樣可以少處理一次而節約人力成本。
另外,農戶往往會在農資站購買種子,并采用“沾花”人工授粉。以番茄為例,農戶種植的品種為了便于長距離儲存和運輸,多為硬芯,種子價格也相對便宜。而甯國法選擇的是将近一塊錢一棵的番茄苗,以及400元一箱的熊蜂授粉,種出的也是果肉偏軟、果汁充沛的番茄。
對于優質品種,農戶們有的是沒聽說過,有的則是擔心投入太大。吳林靜說,在“吃到爆漿的軟番茄時”,農戶們的觀念改變了。村民們都說,過了大半輩子後“終于又吃到了小時候的番茄味道”,還希望甯國法今年再購苗時幫他們也捎帶上。
過去一年,靠着這20畝幾乎要撂荒的土地,兩名學生為這個京郊村子帶來了約30萬元的收入。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自2009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探索出了構建紮根農村、覆蓋全國的“科技小院”精準扶貧模式,為農戶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指導和技術示範。
2018年5月,北京市委統戰部在北京開始推廣科技小院,迄今全市已建成科技小院63家。
駐村時間久了,除了幫扶種植,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會找上門來,吳林靜做過的事,就包括了商标注冊、防疫志願者工作、手機維修、楊樹護理、李樹修枝等等。
甯國法認為,農業專業的學生就是應該去地頭,不是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實驗室研究得再好,農民用不到;國家的農業生産材料再好,農民看不到;我們應該是接地氣的農學研究生。”
2022年6月28日,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西槐莊村,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甯國法和張曉恬拿着剛剛挖出的整株玉米。這些玉米将會被根、莖、葉分開,用作科研實驗。
2022年6月28日,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西槐莊村,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甯國法在玉米地測量玉米數據。
2022年6月24日,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西槐莊村,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甯國法忙着在網上尋找新的包裝思路,村民在忙着包裝番茄。
“不再半天換一身衣服”的農場
2022年7月7日,北京市朝陽區朝來農藝園,技術員毛盼龍正在電話溝通了解園内設備使用情況。
連棟溫室裡沒有土壤。透過玻璃外牆可以看到,一排排種植架上填充着黑色的基質,基質中埋着水肥一體化的管道,技術人員身穿白大褂穿行其間。來廣營的朝來農藝園已經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農場。
2020年,朝陽區以朝來農藝園、郎棗園為實施地點申報了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項目,通過一系列的流程,項目2021年9月啟動實施。目前完成了2棟連棟溫室、19棟日光溫室、1座加工冷藏車間的智能化建設。
作為朝陽區推進數字農業先行區的典型示範,朝來農藝園也正在吸引着年輕人。
1991年出生的毛盼龍是林學專業畢業,今年春天入職朝來農藝園。此前在其他農場幹過的他,笑稱在這裡“可以穿一身新衣服,不再是半天就需要換一身”。
朝來農藝園的栽培大多為基質栽培。它的優勢在于孔隙大,疏松程度比土壤好,更适合植物的生長,能降低水、肥、藥等農業投入。此外,它還能減少病蟲害,也就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更加綠色健康。
在朝來農藝園,數字化智能把控着育苗、定植、田間管理、采收等各個環節。
毛盼龍的辦公室對面,有6塊顯示屏幕。面向番茄、黃瓜等種植區的屏幕上,顯示着溫度、濕度等數據。這些實時數據來自溫室内布設的多個智能傳感器,還可以感知溫室的CO2(二氧化碳)濃度、光照等環境因子。
通過“智慧農業監測管理平台”,毛盼龍可以實時查看溫室内所有監測數據和現場圖像,根據不同生長期和生長特性,通過平台設置相應管理策略,比如控制補光燈、高壓微霧、環流風機、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等相應調控設備,完成溫室的增降溫、通風、除濕、補光和二氧化碳補充等操作。
一旦某個溫室的溫度過高,毛盼龍在辦公室裡可以利用電腦進行調節,使溫室一直處于最适宜的生長環境條件。
在每個連棟溫室門口,立着一人高的綠色智慧大屏,這是智能環控的控制中樞“大智”。
任惠芳也是“學農的”,自稱是“十年農人”,負責硬件方面的解決方案支持服務。據她介紹,控制中樞、控制器以及計算模型等朝來農藝園的核心技術,完全是由中國的公司自主研發的。
據毛盼龍介紹,朝來農藝園的“智慧”設備還能有效開展病蟲害自動監測預警、生産全程監控和質量安全區塊鍊追溯,并構建了蔬菜育苗、種植、加工、儲藏、物流全産業鍊數字集成方案與可持續發展機制。
負責控制這一切的智慧農業管理平台軟件,是由董豔宏負責設計的,她是該系統的産品經理。除了優化種植管理,智慧平台還可以安排大型農場複雜的排産計劃。隻要确定種植面積和種植數量,智能系統會自動計算好育苗、種植和收獲的時間,“跟着排産計劃走就好了”。
未來,在這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的規劃中,還會提供數字化農業科普教育、農産品會員定制和農業多功能服務等,進一步探索構建可看、可借鑒的數字農業示範基地、都市農文教旅現代化農業園區運營模式。農業将從單純的農産品生産向生态涵養、休閑體驗等多功能拓展,構建起帶有雙重屬性的現代化高科技園區,建立“朝陽特色”的數字農業發展路徑。
2022年6月23日,北京市朝陽區朝來農藝園,程序員在調整機器人的程序。
2022年6月26日,朝陽區朝來農藝園,種植的小番茄。
2022年6月23日,北京市朝陽區朝來農藝園,農場技術員毛盼龍查看農作物情況。
做新時代的新農人
2022年6月26日,朝陽區朝來農藝園,李根展示采摘的小番茄。
2021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在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方面,圍繞“誰來種地”、“誰來振興鄉村”,提出堅持本地培養和引進輸入相結合,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搭建社會工作、鄉村建設志願服務平台,支持和引導各類人才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集聚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逐漸上手的吳迪,在這一年負責的工作更多了。隋寶利盤算着,等冬閑的時候帶着農場的幾位年輕人去參加一些現代化種植的培訓課程。
秋收之後,甯國法和吳林靜将會結束一年多的駐村生活,回到學校完成畢業論文。科技小院将迎來新一撥的研究生。
科技小院門口的銀杏綠了又黃,西槐莊村的土地見證了兩人的成長。他們希望,會有更多的人主動參與到農業發展中。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王飛 李聰攝影報道
編輯 鄭新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