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07:35:02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1.震級大小劃分

震級大小劃分——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緻如下:1、弱震: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2、有感地震: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3、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4、強震: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2.地震分類

地震分類——根據震動性質不同可分為三類: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脈動——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3.怎樣粗略判斷地震的遠近與強弱

地震時震中區的人們感到先颠後晃,随着震中距離的加大,颠與晃的時間差會逐漸加長,颠與晃的強度會逐漸減弱;在一定範圍以外,人們就感覺不到颠動,而隻是感到晃動了。若地震時你感到颠動很輕,或者沒有感到颠動,隻感到晃動,說明這個地震離你比較遠;颠動和晃動都不太強時,說明這個地震不很大。

4.震時是跑還是躲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内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高樓裡,跑出來更是不太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争跑出避震。

科學避震

地震發生時應沉着應震,立即采取行動避震。假如你的行為鎮定自若,就會獲得安全,躲過災難,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隻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震時是跑還是躲?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1

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現象很短,由于劇烈地動,人們行動往往無法自主;如果是在樓裡,跑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住在平房,發現預警現象較早,則應力争跑出室外到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謂就近避震,是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對策。

躲在什麼地方避震?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2

室内應尋找“救命三角”,選擇室内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應選擇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

什麼是救命三角?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3

身體應該采取什麼姿勢?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4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盡量蜷曲身體,使身體重心降低,同時,雙手要牢牢抓住身邊的牢固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暴露在物體外而受傷。

怎樣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5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沙發墊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侵入。

保護口、鼻:有條件的情況下,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毒氣吸入。

地震時不應采取的行為:

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

千萬不能站在房間中央

不要躲在窗戶邊

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乘坐電梯

震時被壓,要怎麼辦?

01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6

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挂物或其他危險物;

02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7

搬開身邊可移動的碎磚瓦礫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注意搬不動時千萬不要勉強,防止周圍雜物進一步倒塌;

03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8

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時再被埋壓;

04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9

不要随便動用室内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05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10

不要長時間呼救,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06

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你一定要學習(最實用防震減災科普知識)11

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後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

來源:網絡

監制:喬文延

責編:張永志

編輯:孫靜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