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濟源,有一種極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土馍”,土馍并不是比喻的說法,而是真的将面團在土中翻炒制作出來的。土馍的顔色似土呈微黃,有着特殊的香味,外酥裡軟,據說濟源當地人出門在外都會帶一些土馍,如果碰到水土不服的情況,吃一些土馍就會好很多,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濟源市背靠王屋、太行兩山,“四渎”之一的濟水在這裡發源,人傑地靈,王屋山上有一當地人稱為“白面土”的黏土礦物質,摸起來十分細膩光滑,與建築材料“白灰”有些相似,制作土馍用的“土”就是由它加工而來的。
土馍的制作離不開這種“白面土”,也隻能用這種土,經過鑿、碾、舀、篩等流程,才會把結成塊的土變得像白面一樣細膩,制作土馍的時候可以反複使用。
而這種白面土有個更通俗的名字叫“觀音土”,很多老一輩對這個東西印象特别深刻。觀音土是一種高嶺土,一般用來燒制瓷器和釉料,也叫白泥、竈土等,含有多種礦物成分,并且化學性質穩定,高溫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有“萬能土”的雅稱。
觀音土是礦物質并不是食物,也沒什麼營養,人吃了這個是無法消化和排洩的。舊時候的饑荒年代,很多人饑不擇食,為了保命用觀音土果腹,把少許的細糠或玉米面、高粱面之類的食物,拌上多半的觀音土混合在一起煮熟或蒸熟後食用。
這些觀音土被吃到肚子裡是不能吸收和消化的,但可以帶給人“吃飽了”的錯覺,暫時緩解一下餓肚子帶來的痛苦,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是很難想象人是如何真正“吃土”的,觀音土吃的少了問題還不大,如果吃的過多,這些觀音土會囤積到胃中,沾附到腸子裡,無法正常排洩出去,肚子漲的特别大,活活把人給憋死。
觀音土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完全不是一種可食用的東西,但在那個年代,不吃就會餓死,人們甯願當撐死鬼也不願當餓死鬼,用觀音土充饑,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濟源的這種土馍,吃的并不是觀音土,而是用觀音土作為烹饪的工具,加熱後将面團放入,把面團“烤”熟用的。雖然土馍的表面不可避免地會沾上一些觀音土,但攝入量很小,都能正常排洩出去,是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的,反而可能會吸收到一些土中的微量元素,增加營養呢。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緻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