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故鄉樂山的月夜
中秋節,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祝我“阖家團圓”。他們不知道,我一家三口,目下分居兩國三地,都是一個人過中秋。我也懶得解釋,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我們一家這小小無奈,何足道哉。
夜裡獨自賞月,看皎皎月輪,努力追索從前團圓的時刻,不承想,卻回憶起一件并不太愉快的古早往事。
大概小學四年級的中秋節,老師布置寫一篇規定字數的作文。那時中秋并不放假,家裡親人都在本城,也無所謂團聚不團聚。上個世紀的80年代,物資遠談不上豐富,逢年過節的大吃大喝,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本地月餅廠做的都是酥皮的蘇式月餅,輕輕咬一口,酥脆的皮渣能掉個一地。口味無非五仁、細沙、玫瑰、棗泥、金鈎、椒鹽這幾種。我嗜甜,除了後面兩種,其他都喜歡。月餅之外,家裡也一定會買油燙鴨。油燙鴨是本地有名的小吃。先把鴨子鹵好,之後挂在油鍋上,用滾油反複澆淋,最後再取熬好的冰糖漿刷一層糖皮。做好的鴨子通體鮮紅發亮,表皮鮮甜酥脆,鴨肉則細嫩鹹香。一直到現在,我一想到故鄉,就會想起油燙鴨的香味。但這些我不能寫到作文裡,因為老師會覺得平常、無聊、沒有中心思想。
作為聽話的好學生,我早已知道如何寫出一篇讓老師表揚的作文。先文從字順,然後要“三多”:形容詞、排比句、名人名言,關鍵的地方要善用比喻,最後一定要煽情,要把主題盡量往高處拔。至于内容是否真實,那是沒關系的,反正老師一直鼓勵發揮“想象力”。
中秋節的作文,緊扣大團圓來寫,才是最讨老師歡喜的。一直聽大人講,爺爺的大哥在1949年被國民黨抓壯丁去了台灣。這位大爺爺從此音訊渺然,沒人知道他的死活。那麼我就在作文裡安排大爺爺從台灣回來,舉家共賞明月,共盼祖國統一。中間還引用了剛從報紙上看來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這篇充滿“家國深情”,還引用了沒學過的古詩詞的作文被老師選作範文,念給大家聽。
念完我的“範文”,老師換了一副嚴厲的腔調,叫郭同學上前,也念一下自己的作文。高高瘦瘦的郭同學,從教室後排挨挨蹭蹭地上了講台,嗫嚅着念了起來。大概說,中秋節,别的同學都全家團聚,賞月、吃月餅和油燙鴨,或者去公園玩;自己爸爸媽媽是醫生,正好值班,留下自己在家,盯着窗台上的花盆,覺得很孤單。“孤單”聲止,郭同學閉上了嘴,低下了頭。老師聲色俱厲:看看别人寫得多好,再看看你寫的。我規定了五百字,你才寫這兩行,什麼意思?寫不出來,不會編嗎?
哄堂大笑。其中格外響亮、格外放肆的笑聲是我的,其中包含着别人沒有的洋洋得意。
大概是二十來歲的某天,我忽然又想起這件事。想起來郭同學說他盯着窗台上的花盆,覺得很孤單。那個畫面,如此真實而動人。
毫無疑問,我參與了一場惡行。在這場惡行中,真誠者因真實而被踐踏,作僞者一番矯揉造作,捏造情懷,僞造意義,卻被當衆贊揚,被樹為榜樣。我肆無忌憚的笑聲,在那個時刻,一定像一柄尖刀。
此刻,月光明澈,我卻覺得有些熱,臉上發燙。讀大學以後,我再沒有見過郭同學。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當面對他說聲對不起。
作者:劉摩诃
編輯:吳東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