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句禅語:“莫開口,開口就錯。”
聰明的人,不會随便開口說話,尤其是在别人的“背後”。
随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用微信聊天。這樣的話,避免了面對面的尴尬,也衍生了更多的“背後”。
開口是人的本能,閉口是人的智慧,别不當一回事。
在微信上,用以下幾種聊天方式的人,多半人品很差,不必深交。
02
第一,通過炫耀自己,貶低别人。
心理學上,有一種欲望,叫“表現欲”。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某個平台,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并且期待得到别人的點贊。
當然,發一發朋友圈,大家互相點個贊,無可厚非。在群裡說一說自己的近況,談一談成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把“群聊”當成一個了解親戚朋友的機會,這是社交的一種方式。
可是有的人,想盡辦法炫耀自己,可以把“沒有的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如果你用心觀察,就會發現破綻,覺得對方太虛僞了。
最可恥的是,通過炫耀自己,貶低别人。把自己和别人形成對比。
比方說,親戚群裡,表哥談到了買房子的事情,表弟馬上接話,說“我已經在省裡定了兩套房,要不退一套給你”。
表哥立馬打退堂鼓,表弟就竊喜,說“就知道你沒那本事”。
政論家鄧拓說過:“越是沒有本領的人,就越加自命不凡。”
做人,貴在自知之明,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是别有用心了。請你别用自己的虛僞,來碾壓别人的真實。
03
第二,通過假裝可憐,得到好處。
這些年,大部分的人都富起來了,并且富有愛心。遇到一些有困難的人,通過微信轉點錢的事情,常常發生。
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透支社會的善良”。
把真假難辨的“困難”發送到群裡,并且引發讨論,最後獲得利益。這樣的做法,令人寒心。
《南國早報》上有一條消息:武鳴市民鄧女士在網上發起籌款,說自己的女兒小黃住進了醫院,需要二十多萬的費用。
鄧女士說:“為看病錢急得夜夜失眠。”
事後,有網友發現不對勁,該家庭有多家粉店,擁有名車和幾套房産。
最令人生氣的是,小黃在出院之後,對質疑的網友說:“不缺你這個錢。”
經過溝通協調,小黃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鄧女士也決定把錢退回去。
如果常常有人假裝可憐,利用别人的同情心,那麼真正可憐的人,就得不到幫助了。事情不是“幾塊錢”那麼簡單,而是社會的道義問題,做人的底線問題。
要明白,如果不是非常要好的親戚朋友,不是很善意的社會人士,是不會幫助你的。欺騙别人,良心不會痛嗎?
當然,不管你多善良,都要帶着鋒芒,不要被虛假的“可憐人”,欺騙了自己。另外,哪怕遇到了傷心的事情,仍舊要善良,這是做人的本性。
04
第三,通過灰色幽默,冷嘲熱諷。
生理學家貝爾納說過:“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對于别人的想法和言語,不能百分百辨别和理解。因此,常常會有誤會,也會有謊言。
幸運的是,大多數誤會,都可以被消除大部分的謊言是“善意的”。
微信裡,有一種人,故意制造謊言和誤會,還以為很搞笑。他的本意,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故意觸動别人的傷疤。
比方說,遇到一個創業失敗的人,假惺惺地安慰幾句。然後忽然冒出一句:“作為失敗的典型,你實在是太成功了。”
這樣的笑話,會引起惡毒的人發笑,讓明白的人憤怒。
講個笑話,逗你一樂,但是“戲虐别過度”。否則就變成了人品很差的表現了。
05
第四,通過長期沉默,故作清高。
也許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發出去的消息,石沉大海,對方根本沒有理會。然後你的心情,跌落到谷底,真的是“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不回複,其實是另一種回複——别聯系了了,我不在乎你。
看過這樣一句話:“沉默是金,但如果你讓對方沉默了,那麼你也就失去了金。”
當你非常熱情地和親戚朋友打招呼的時候,對方給你一瓢冷水,接着就是長久的安靜。你一定會難過,甚至會有退出親戚朋友群的想法。
也許,很多人因為和某個群裡的人,聊不到一塊,就悄無聲息地退出去了。
當沉默變成了“對抗别人”的方法,就是故弄玄虛了。顯然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人品的好壞,猜一猜就知道。
06
蔡康永說過:“最懂說話之道的人,常常會在交談中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他們深知認輸的意義。”
自己低調一些,讓别人開心一些,這樣做,才是真正的溝通。如果你通過一些歪門邪道的方法,擡高自己,降低别人,就要及時反思自己,别繼續了。
很多人因為“不想社交”,把言語放在了微信裡,社交就舒服多了。這是微信社交的好處,你不要知道太晚。
毀掉一段關系,一句話就夠了;建立一段關系,十句話都難。
願你我,做個表裡如一的人,正面是溫暖的陽光,背面是柔美的月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