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
世間最動人的畫面,
就是”我”已變老,
但還有媽媽的陪伴。
金秋十月,是中國傳統的敬老月。在一家養老院裡,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用手機捕捉下這樣的一幕:一位性格活潑、愛笑的長者,很細心地把水果扒了皮,遞給身邊另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者,還鼓勵着說,“水果一定要吃的,乖,來一小口。”
在廣州一養老院裡,
103歲的陳潔貞婆婆,
和82歲的麥淑霞阿姨,
已經在一起生活了一年,
她們每天同吃、同住,
日日夜夜,寸步不離。
對于麥姨來說,
與其說她陪伴母親,
不如說母親也在陪伴她。
她嘴裡經常挂着一句說:
媽在哪,家就在哪。
因為,
媽媽讓她感到很安穩,
陪着母親一起養老,
就是一種幸福。
開啟24小時陪伴式養老
當麥姨知道是記者來拍照時,她很開心、也很細心整理自己的衣服。當護理員幫助她穿上一件幹淨整潔、米黃色的馬甲時,她才羞澀地對着鏡頭笑起來,嘴裡還不斷地說:“謝謝你們來看我們這些老人家”。
盡管已經是82歲高齡,聽力有些不好,但是麥姨思路很清晰,也很熱情。從麥姨的表達中記者了解到,麥姨退休後曾經找過保姆,後來身體狀況不太好,保姆無法日夜照顧,生活上出現了困難。
麥姨的兒子這麼多年來也照顧着母親,時不時還去養老院看望外婆。他覺得,外婆在養老院裡住了十幾年,生活上被照顧得很好,因此建議母親入住同一家養老院,彼此也有個伴兒。
于是,2019年麥姨住進了廣州某養老院,開啟了和媽媽最幸福的養老模式—24小時陪伴式養老。按她當時的想法就是:媽媽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我就和媽媽一起養老吧。
當記者問到麥姨,在養老院生活是否習慣時,麥姨連連點頭說:“可以啊,就像在家一樣”、“個個領導員工對我們都很好,我不記得他們叫啥名,但是他們都像家人一樣”。
在麥姨和陳婆婆住的房間裡,她們的床分開卻相鄰。床上的被褥幹淨整潔,床頭還有一個呼叫鈴,可以随時呼喚護工。
103歲的陳潔貞婆婆身體健康沒有太大的病痛,但是認知有些障礙,日常飲食和排便都需要人照顧。麥姨告訴記者,在養老院裡,一按鐘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任何行動都有護理員陪伴,能做到24小時照顧,這個是在家裡請保姆照顧所做不到的。
女兒最愛和媽媽聊家常
在養老院裡,經常可以看到護理員各自推着兩位老人家,一起做操,一起吃飯,一起看電視。在這裡,她們的生活并不枯燥。盡管她們行動不方便,許多活動不能親身參與,但哪怕每天和護理員以及院裡的老人家坐在一起聊天,也會很開心。
麥姨很喜歡看電視,經常一邊吃飯一邊追劇。回到房間,她還會跟媽媽說說劇情,盡管她知道媽媽聽不懂,但她還是喜歡和媽媽絮叨一下;自己吃水果的時候,也會很細心地把一小塊遞到媽媽的嘴裡,和媽媽一起分享;還會随口問一句:“好吃嗎”?
麥姨最喜歡和媽媽唠家常,她每天都會問媽媽“東平(陳婆婆的孫子)是誰啊?”、“你女兒叫什麼名字啊”?而陳婆婆有時候也會回答說:“我認得你,你是我女兒”,一本正經的樣子,讓在場的人忍俊不禁。
“她很多東西都不記得了,但是卻記得我和兒子的名字”,說到這裡,麥姨會用關愛的眼神看着媽媽。
有意思的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麥姨對媽媽的稱呼不是“媽媽”,而是“婆婆”。護理員告訴記者,麥姨是跟着工作人員這樣稱呼她母親,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在我們眼裡,他們其實不像母女,更像姐妹。”
“
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予我今生,為我勞神,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你的任性遇上她的無限包容。
“等我也像媽媽那樣活到100歲的時候,你們要再來看我們。”采訪尾聲,麥姨和記者定下了這樣的約定。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楊欣
圖片、視頻由采訪對象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