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什麼意思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20:37:56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什麼意思?世之忠良,唯諸葛孔明者,危難之際,力挽西蜀一天秋霞情深上奏《出師表》,肺腑之言誠美篇光明磊落執扇羽,鞠躬盡瘁出祁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什麼意思?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什麼意思(那忠誠的背後是怎樣的含義)1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什麼意思

引言

世之忠良,唯諸葛孔明者,危難之際,力挽西蜀一天秋霞。情深上奏《出師表》,肺腑之言誠美篇。光明磊落執扇羽,鞠躬盡瘁出祁山。

杜甫有詩曰: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陸遊曾贊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作背景

公元223年,病倒在白帝城的劉備,一直對失去荊州和夷陵之戰的傷痛不能自拔,帶着無限的遺恨,托孤于諸葛亮李嚴後,便與世長辭。

公元227年,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諸葛亮覺得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履行自己當初的諾言,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上書後主劉禅,寫下響譽古今的《出師表》(此文為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

作者:蜀漢諸葛亮

原文及簡譯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簡譯:先帝創業未到一半的時候就去世了,現在天下還是三國鼎立,蜀國确實處于困難的地步,到了生死存亡的時期。可侍衛和官員們從不懈怠,忠勇之士奮不顧身,大概是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知遇之恩,也是在報答陛下您。

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光耀先帝的美德,激勵壯士的豪氣,不要輕易地看不起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堵塞了忠谏之言的道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簡譯:皇宮和朝廷是一個整體,對官員的獎懲不應有所不同,若有作奸犯科的人,或者忠義善良的人,都應該交有關部門去評定鑒别,以此來證明您的公平,不能偏袒徇私舞弊,使皇宮和朝廷的獎懲方法不一樣。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簡譯:朝中的官員如郭攸之、費祎、董允等,都是善良忠實,心志純正之人,是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的。以後宮中不論什麼事,您應該與這幾位商量後,再說實行的辦法,能減少缺點和纰漏,會得到更多的益處。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簡譯:将軍向龐德行賢淑,通曉軍事理論,在以往之時,先帝就很贊賞他,衆人一緻推薦他為中部督。我認為禁軍有什麼事情,您與龐商談,一定能使軍營團結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簡譯:親近賢能之人,疏遠小人,如此漢室才能興隆。假如親小人遠賢臣,漢室頹廢也。先帝在時與我讨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恒帝、靈帝時期的腐敗。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都是賢良有氣節之人,願陛下多親近他們,興複漢室指日可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簡譯:我本布衣草民,耕種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想求什麼達官侯爵。先帝不以臣之卑賤,屈尊大駕三顧茅廬之中,咨詢當世之大事,我感激不盡,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來遇到了兵敗,在兵敗之時接受任務,形勢危急時刻奉命出使,從這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簡譯: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在臨終之時,把家國大事托付給我。接受命令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恐怕辜負了先帝的囑托,傷了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進入泸州,來到了人煙稀少之地。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簡譯:如今南方動亂平定,兵甲糧草備足,應當獎勵三軍将士,北伐收複中原,以我平庸的才能,必能鏟除奸惡兇殘的敵人,興複漢室,歸還舊都。

以此來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職責。至于處理政務上的事情,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的責任了。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

簡譯:陛下托付我讨賊興複之事,如果不成功,您可以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假如沒有興邦育德之言,責任當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怠慢政務,來追究他們的責任。

陛下應當自行謀劃方略,采納善意的忠言和正确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教誨,我不勝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今我要随軍遠行,對這份奏表我熱淚盈眶,也不知道說些什麼了!

寫作特點

這篇奏表,采取直抒胸臆之法,将諸葛亮的全部情感,揮灑在了字裡行間。沒有比喻拟人,沒有想象誇張,全部從實際出發,以文言文的形式,叙述了一個朝代如何走向勝利的必由之路。

其中大多是治國安邦之道,諸葛亮以過人的才華,斑斓的文筆,感動了千百年的文臣良将,将忠君愛國和家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緻,閱讀此文不禁動容淚目。

在此文中諸葛亮用二十一個成語,例如:三顧茅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等等。先帝一詞十三處,由此可見他對劉備的赤膽忠誠。

背後的故事及感悟

南宋時期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讀《出師表》不落淚者,不是忠義之士!說的的确如此,諸葛亮以懇切的言辭,拳拳赤誠之心,道盡了一個人臣的全部情感和一腔愛國之意。

難怪杜甫有詩評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對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惋惜這位千古奇才的絕唱。

我認為諸葛亮的這篇《出師表》有如下五點含義。

一,劉備在諸葛亮心目中,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從三顧茅廬開始一直到六出祁山,諸葛亮都是堅定的擁護者。即使劉備在最落魄的時候,他始終如一地和他并肩戰鬥,說明了一個忠字。

二,劉備托孤白帝城時,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禅,而是竭盡全力地輔佐劉禅走上正軌,體現了一個義字。

三,縱觀《出師表》全篇,一是說治國安邦之策,主要還是勸告劉禅要學會用人之道,分辨出忠奸邪惡之人,隻有這樣才能匡扶漢室,統一天下完成劉備的遺志。

四,文中提到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向龐,諸葛亮為何不提姜維、馬岱、廖化等人呢?他在文中說劉備非常贊賞他,我認為諸葛亮是為劉禅儲備人才,因為在後三國時期,蜀國的人才太為匮乏,諸葛亮是為劉氏集團,盡了最後一分力。

五,深度解析《出師表》來看,諸葛亮北伐的決心堅定如鋼。從交代劉禅的一系忠言來說,諸葛亮已經預料到了結果,北伐戰争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這一點他比誰都明白,那麼說他為何還要為之呢?北伐是劉備的遺願,關乎到劉禅的未來。諸葛亮隻能盡人事,而聽天命!

說白了就是一股英雄氣概支撐着他不能懈怠,為了那份誓言與約定,粉身碎骨渾不怕,正氣馳騁任縱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