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但是估計你隻聽了一半,完整的故事才更精彩,要知道結果,可以拖動到視頻一半的位置。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列子·天瑞篇》,今天我們來聊聊道家思想的“虛”字。
有一天,有人問列子,虛真的那麼重要嗎?列子說,既然是虛,那就無所謂貴賤了,這就是: “虛者無貴也。”,虛字在老子的《道德經》裡面也出現過很多次,老子說”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說:“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大概意思是說,讓自己的心靈達到極緻的虛寂,堅守生活的甯靜笃定。讓萬物都一起蓬勃生長,我們就能體會到其中循環往複的規律。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讓自己的心,保持虛和靜的至極,和笃定的狀态,不受外界任何影響,就是為了把心融入萬物,以觀察萬物的規律和本質,這就是道家思想的“虛和靜”的精神。
這裡的“虛”和“靜”很關鍵,虛是一種不加任何判斷,保持心境虛空的狀态,靜是一種平靜而專注的狀态。道家思想認為,事物變換自有規律,我們需要以“緻虛極,守靜笃”,才能觀察和領悟到其中的道理,這六個字非常形象生動地描述了一個人專注、謹慎、謙虛、甯靜的一種狀态。對事物保持觀察,而不預設任何判斷,這有點類似古希臘懷疑主義的精神“懸置判斷,不做任何決定”,但道家思想更高級的是,事先懸置判斷,保持虛極和靜笃,是為了對事物有更清醒,客觀地認識。
為什麼要保持虛靜呢?列子說,保持甯靜虛默,是為了摒棄人為的幹預。保持甯靜虛默,就可以了解道的所在。如果你尋求有所作為,你就失去了人的本性。等到人的本性被破壞之後,再去賣弄道德的說辭,是無法讓人的本性得以恢複的。可見列子和老子的“緻虛極,守靜笃”的思想是一緻的。
古代周文王的老師鬻yù熊說,萬物的演變是循序漸進,永不停止的,一般人們很難覺察到,事物在這邊折損,在另外一邊就收獲;事物在這邊成功,在另外一邊就失敗。損盈成敗都是同時在發生的,也都不是突然改變的,都是循序漸進的,就像人從出生到去世,外貌、表情、智商、形體沒有一天不發生改變,肌膚、指甲、毛發一邊生長,一邊脫落,就像成敗一樣是一起改變的,我們很難覺察到,隻有等到改變已經發生了,我們才能覺察到。
列子說,天地自有一套自己的運行規則,而且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隻是天地間很微不足道的一員,列子講了幾個故事來說明其中的道理,第一個故事是著名的:杞人憂天。這個故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但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完整的故事。
說有一個杞國人擔心會天崩地裂,整天茶飯不思,寝食難安。有人就安慰他說,天,隻是聚集的氣體,氣無處不在,我們就生活在天裡面,怎麼會談到天會塌下來呢?地也隻是聚集起來的石土而已,我們每天都走在上面,怎麼會擔心地裂呢?杞國人聽了之後,解除了疑慮,覺得很開心。
另外一個名叫長廬子道家學者知道了這件事,笑着說:“無論是虹蜺還是雲霧,風雨或是四季,都是由天所聚集的氣體而已。無論山峰還是江河,金石或是火木,都是由地所形成的積聚的石土。既然知道了它們是氣體和石土聚集而成,那怎麼能說它們不會壞呢?天地不容易滅亡和竭盡,這是必然的。但如果就此斷定它們不會壞,也是錯誤的。天地是有可能壞的,那假如遇到天崩地裂,怎麼讓人不憂愁呢?”
而列子聽了之後,笑着說:“說天地會壞是不對的,說天地不會壞也是不對的。天地壞或者不壞,我們并不知道。既然這樣,那麼天地壞或不壞都是一樣的,就像我們不知道生之前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死之後是什麼樣子一樣,我們不會為了生前和死後的自己擔心,那我們何必要去擔心天崩地裂呢?”,顯然列子的回答更高明。
在這個故事裡面經過了三次翻轉,一開始杞國人認為會天崩地裂,所以很憂愁,但是有人安慰他們說,天地都是氣體和石土聚合而成的,我們就生活在天地裡面,所以不會天崩地裂,沒有好擔心的。而長廬子說,天地既然是氣體和石土聚合而成的,那麼它就有可能壞掉,而最後列子說,天地會不會壞,我們并不知道,所以我們不應該,為我們并不知道的事情而擔憂,這就是杞人憂天完整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保持對無知的敬畏,擁抱不确定性,才能讓我們更加從容。
古希臘哲學家皮浪,是古代懷疑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皮浪乘船出海,在海上遇到了風暴,大船颠簸得很厲害,船上的人都驚慌失措,而隻有皮浪若無其事,非常淡定。他指着一頭同樣若無其事的的小豬說:我們就應該像這頭小豬一樣,處變不驚。懷疑主義對世界的态度是:懸置判斷。懸置判斷,除了對客觀世界和真理的懷疑以外,其實也是基于人的自身幸福和快樂出發的。懷疑主義認為,人總是容易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想法,當我們自己做出判斷和現實情況不一緻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混亂和苦惱,這個時候,我們内心的甯靜就被打擾了,我們就會不快樂。
杞人和長廬子之所以對未來擔憂,是因為它們對未來有一個判斷或者預期,而這個預期會影響我們當下的思想和行為。所以,類似列子和皮浪懸置判斷的心态,或許更好,不做任何主觀的判斷和預測,不去試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上,才是一種更加務實的心态,這是第一個故事。
列子還講了第二個故事。有一天舜問身邊的丞相說,我可以擁有道嗎?丞相回答說,你的軀體都不是你的,你怎麼擁有道呢?舜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軀體不屬于我呢?軀體是天地贈予你的,不僅是軀體,你的生命也不是你所有,我們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大自然的饋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然不是你擁有的,隻是你短暫借用而已。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故事,有一個姓“國”的齊國人非常富裕,有個姓“向”的宋國人很窮苦,于是到齊國向這個齊國人求教如何緻富。這個齊國人說,我特别擅長行竊。剛開始行竊的時候,一年就能滿足自己的用度,兩年就已經很富有了,三年就已經大豐收了,還可以幫助街坊鄰居。宋國人聽了之後非常高興,于是開始去行竊,凡是眼睛能看到的,手能觸及的都拿回家,沒過多久,宋國人就因為行竊受到了責罰,連同之前的儲蓄都被沒收了,宋國人覺得自己被騙了,于是去責問那個富裕的齊國人。
齊國人了解之後說,你原來誤解我的“行竊”的意思了,我隻是向大自然行竊而已。齊國人說,天擁有季節和時令,地擁有資源和物産,我竊取的是天時地利的物産,來種植我的秧苗,生長我的莊稼,建造我的庭院,蓋我的房屋,我所有的東西全都是生于自然,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我隻是向大自然竊取而已。我向大自然竊取沒有禍患,而竊取别人的珠寶、财物就不對了。我的行竊是符合了天道,而你的行竊,是來自于私欲,因此會受到懲罰。
好了,從這三個故事,列子其實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隻是宇宙萬物中非常渺小的一員,我們無法掌握天道,而隻有順應天道,如何觀察天地和順應天道呢?就應該“緻虛極,守靜笃”,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保持虛極和靜笃,把自己融入大自然,靜靜地觀察,不要有所幹預和妄為,才能體會大道。道家思想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列子認為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衣食都是取自于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們并真正不擁有什麼,我們隻是借居于大自然而已,所以,道家思想能看淡得失和生死,并沒有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在天地面前,人和其他萬物一樣,都隻是非常平凡的一員,要時刻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