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檢查
讓很多人從内心表示拒絕
但是這種檢查
卻能“救命”
這便是胃腸鏡檢查
本期嘉賓
複旦大學附屬闵行醫院内鏡中心
主任醫師 張曉紅
和您聊聊胃腸鏡的診療!
胃腸鏡前的準備
胃腸鏡都需要在在排空胃或者結腸的情況下進行。
胃鏡需要的準備就是禁食,一般建議患者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八點後就不進食。而如果考慮存在胃排空障礙的患者測需要更長時間的進食,如考慮幽門梗阻或者胃輕癱的患者。
腸鏡檢查需要檢查人行腸道清潔,會根據患者平常的排便情況建議檢查者進行一天到三天的無渣飲食,然後在檢查前進行腸道清潔。在完成胃腸道準備後,就可以進行胃腸鏡檢查了。
有些患者無法耐受胃腸鏡檢查,又或者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胃腸鏡下治療,可以進行無痛胃腸鏡,那就需要在做檢查前進行麻醉評估。
胃腸鏡的檢查
胃鏡全名稱之為食管-胃-十二指腸鏡,顧名思義就是需要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首先可以看到食管進口(第一處狹窄),進而可以看到食管全層,在進鏡約40cm可以看到齒狀線(第三處狹窄),這是食管的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交界移行的标記。
接下來就是胃的檢查:可以看到如同囊袋的胃底、腦回般的胃體、連接胃體和胃窦的胃角以及胃窦。胃窦的最底部是幽門。通過幽門便是十二指腸球部,進而便是十二指腸降部,在十二指腸降部我們可以觀察到膽汁進入消化道的十二指腸乳頭。之後的十二指腸水平部便不再是普通胃鏡的檢查範圍了。
胃内常見的病變一般有:炎症,潰瘍,息肉,粘膜下腫瘤,增殖性病變,胃壁的皺襞的中斷,胃壁的褪色性病變,全胃呈鉛管樣改變。
結直腸鏡是從肛門逆行進鏡檢查的,依次經過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回盲部、末端回腸,最後再慢慢退出内經再次進行觀察。常見的病變有炎症、糜爛、潰瘍,息肉,粘膜下腫瘤,增殖性病變等。
需要胃腸鏡檢查的人群
在我國,建議以下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有胃病史的人群;患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40歲以上者;胃部手術人群;家族裡有直系親屬為胃癌患者的人群。
一般人群 50歲開始篩查結直腸癌進行腸鏡檢查,高危人群4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
高危人群包括:遺傳性高危人群---結直腸癌家族史;腸炎性疾病;慢性腹瀉、便秘、粘液血便史;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後;膽道疾病,糖尿病;下腹部放療史。
無痛胃腸鏡對人體是否有危害
無痛胃腸鏡也就是麻醉胃腸鏡,是通過靜脈注射藥物使人進入麻醉狀态,增加對疼痛的耐受度,同時也沒有胃腸鏡檢查過程的記憶。同時在麻醉下,病患平穩且耐受時間明顯增強,能更好的進行胃腸鏡内鏡下治療。總之,無痛胃腸鏡能夠大大改善胃腸鏡檢查的體驗,消除恐懼感,是醫學發展進程中不斷進步的體現。
在很多普通非醫學專業背景的患者口中,經常能聽到拒絕打麻醉的理由是“害怕變傻”、“感覺到了麻藥後記憶力大不如前”。确實,麻醉後可能會有一天半天存在頭腦昏沉的症狀,同意書上也提醒患者打麻醉後建議不要馬上開車、從事高危作業等。但是這都是短期的情況,目前國内外許多研究和文獻都沒有依據證實麻醉會和記憶力下降以及邏輯能下減退有關系。
胃腸道的超聲檢查
我們概念裡的超聲是在體外的體表上進行的,而超聲内鏡的超聲檢查是通過胃腸鏡在胃腸道粘膜上進行。通過将超聲探頭通過胃腸鏡送入胃腸腔内,可以非常近距離的對于胃腸壁内或腹腔内的病變進行探查和分析。相比通過在腹壁放置探頭來說,通過消化道進行超聲掃描可以避開皮下厚厚的脂肪層及以胃腸道内氣體、食物殘渣的影響,從而獲得更加清晰及高分辨率的圖像,并讓一些微小的病變無所遁形。
超聲内鏡的作用:
1.胃鏡發現的食管、胃内、十二指腸隆起型病變,為了明确它的來源、範圍、性質、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2.胃癌、食管癌的早期診斷、分期、淋巴結轉移的評估;胃淋巴瘤的診斷。
3.膽囊良惡性腫瘤、膽管癌、膽管狹窄的診斷及病因診斷。
4.胰腺腫瘤的診斷、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各種類型胰腺癌的診斷。
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在進行超聲檢查過程中可以通過細針穿刺來對需要的病變組織進行穿刺活檢,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幫助診斷。
胃腸鏡的治療
胃腸鏡治療包括:内鏡下異物取出、消化道出血的發現以及止血、消化道腫瘤的内鏡下定位、消化道腫瘤的内鏡下切除、消化道周圍器官(淋巴結、胰腺)病變的活檢。
在内鏡下治療廣發使用前,類似于吞入異物(如硬币、棗核)無法控制的消化道出血都有可能需要行開腹手術才能解決。而内鏡下治療可以在極小的代價下完成異物取出以及消化道止血,當然這需要操作醫生長期的學習以及訓練才能完成。
而内鏡下早期腫瘤切除則開啟了胃腸鏡腫瘤治療的新篇章。内鏡下治療可以切除絕大部分胃腸道腫瘤的早期或者癌前病變,使患者的生存治療。以及生存時間大大增加了。
總體上來說胃腸鏡的治療的最初以及最終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和傷害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獲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