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肉體就是為了用來鍛煉靈魂的。
——坤鵬論
一、前情回顧
在《柏拉圖的理型論(九)》中,坤鵬論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認識的兩個世界
坤鵬論通過和大家一起重溫《理想國》第六卷中的線喻,用以充分理解柏拉圖的意見與知識的區别。
柏拉圖根據認識的方式以及相應認識到的内容,将認識劃分兩個世界(二元世界論),或者說兩個層次:
一是,可見世界,也就是我們生存在其中的物質世界,人們靠感官去知覺,因此,在這裡獲得的知識是感性的,柏拉圖将其稱為意見。
二是,可知世界,這裡的知識要靠理智和理性思維獲得,包含有幾何學、算術等抽象思維和含義空泛卻普遍的真理。
西方哲學史上,知識和知覺的決然分割,起源于巴門尼德的理論,他認為感官是引起混亂和騙人的元素,是單純幻覺的最大制造者。
柏拉圖對此觀念極大地繼承了下來,他表示,“冰是冷的”;“血是紅的”;“鹽是鹹的”等經由感官獲得的判定,包含着許多個體性和不确然性,所以不能算是知識。
第二,可見世界的兩類意見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圖說知覺、感覺,他所指的是依靠知覺、感覺做出的判定,即知覺判斷。
他稱可見世界的意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反映在水中的形象,以及反映在堅實、平滑、放光物體中的影像;
二是,上面影像所映現的近似的實物,包括動物、植物等這些具有生命的東西,還有人們所制造的一切物體。
第三,可知世界的兩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靈魂對任何世上存在事物理型的觀察”,即關于理型的印象。
這類知識是關于以數學為基礎的整個科學領域。
可以說,柏拉圖哲學體系得益于幾何學極多。
幾何學是建諸在先驗的直覺上的,線、圓、三角形、球體,都是理想的圖式,或理智上的實在,它們的性質絕不會因物質世界的變化而變化。
而柏拉圖的哲學也采取了數學這種自明和必然的性質,于是也成為一種先驗的直覺和先驗的推理之學。
第二類知識:靈魂根據理型所提供的依據自發進行的思考,這時候靈魂就是從理型出發,再達到一個非理型的真實客體。
此類知識是關于以辯證思維為基礎的理性領域。
柏拉圖說:“當一個人企圖用辯證法通過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覺,以求達到每一事物的本質,并且一直堅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質時,他就達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頂峰了。”
第四,靈魂的四種境界
對應認識的兩個世界的四個部分,柏拉圖指出靈魂在認知方面也存在着四種境界:
最高級的是形成概念的理性思維,認知層面叫:理解;
研究數學對象的理智思維居第二位,認知層面叫:了解;
關于動物、植物的信念,因為它們是有生命的、與人類是同性的、同一樣的,是真的意見,認知層面
叫:相信;
關于表象或圖畫式的意見,是想象、是臆想,都到基本全是欺騙和隐瞞,認知層面叫:猜測。
如果從明暗的角度看待認識的世界和靈魂的境界,從可見世界到可知世界;從影像到事物,到數學對象,最終到達理型;從猜測到相信,到了解,達至理解,皆是從暗、模糊到明、清晰的發展趨勢。
第五,總結
理型論的核心思想告訴我們:
知識絕對不可能從知覺獲得,感官帶來的效果隻能是欺騙和隐瞞,唯一真實的知識必須也必然是有關概念的;同時,知覺(意見)和概念(知識)截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概念不是從感覺抽象所生。
二、為什麼理型要靠靈魂回憶?
柏拉圖認為,哲學的目的,就是獲得理型這個永恒不變的、唯一真實的知識。
換言之,就是靈魂達到認知的最高境界。
那麼該如何認識理型呢?
他指出,靠靈魂的回憶。
其原因在于:
首先,理型是“是”,物質是“不是”,所以,理型必然不是物質。
同時,因為在物質世界找不到理型的存在,也說明它們必然不是物質的。
而感官是專為獲得物質的信息的,那麼,非物質的理型必然不是感官能夠把握的。
前面坤鵬論也曾講過,因為理型是非物質的,所以它不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之中,理型隻存在于其自身。
其次,人們不用教就能很自然地在思想中出現完美的概念和想象,這說明對于理型的認識必然是存在于靈魂之中,并且是與生俱來的,那麼,要認識理型,就隻能靠靈魂來完成。
而且,如果感覺不能獲得理型,而人們又天生能夠從感覺到的事物想到其完美的概念和想象,那麼,除了靈魂本來就具有理型的認知這個說法外,實在沒法解釋。
再次,萬事萬物靠着靈魂分沾有相應的理型而成其所是,并都在本質中體現出一心向善(好)的特性,所以,柏拉圖認為,人可以因此而逐漸靠攏理型。
最後,因為靈魂永恒不滅,不會像可見世界般的物質有着消亡失去的可能。
于是,他提出了靈魂回憶說。
也就是,我們的靈魂在誕生到這個世界之前,曾目睹過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各種完美,但在我們出生時,幾乎将之完全遺忘。
我們之所以在看到、聽到美麗的事物時會心生感動,并且越是美越是感動,是因為我們的靈魂回憶起了曾目睹過它們所摹仿的那個完美的樣子。
雖然感覺不能産生理型,但是,柏拉圖認為,感覺可以喚起靈魂對理型的記憶,回憶起理型,而不是全新的認識。
也就是說,感覺可以提供靈魂回憶的契機。
這和智者派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智者派認為真理是由感覺給予的。
在《美諾篇》中,柏拉圖讓蘇格拉底引導一個小奴隸,領會了以給定正方形的對角線為邊的正方形是原有正方形面積的兩倍,這樣一個定理。
蘇格拉底強調,既不是他,也不是任何人教會了這個小奴隸以上定理。
通過提出經過精心挑選的問題,并且指出,所畫圖形的方方面面,蘇格拉底使奴隸自己發現了這個定理。
柏拉圖用這個實驗來支持一種理論,在靈魂運用于幾何學——或更廣泛的可知世界時,所謂的“學習”實際上是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據說那時靈魂可以直接達至可知世界。
“根本沒有任何東西是從學習得到的,學習毋甯說隻是我們對靈魂已知的、已具有的知識的一種回憶,而且這種回憶隻是當我們的意識處于困惑狀态時才被刺激出來。”
換言之,當我們對外物感到困惑時,便會産生學習的欲望,學習的本質意義并不是掌握一種新知識的途徑,而是回憶借助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認識理型?
柏拉圖指出,隻有由思想産生出來的才有真理性,但是,感性認識是源泉,人們的認識必須也必然從此開始。
“我們看見和聽見美的事物和正義的人,但我們必須以我們的方式思考美和正義”,坤鵬論認為,這句話解說得特别精彩。
但是,因為物質世界中的萬事萬物都不過是它們理型的影像,所以,理型不住在它們裡面,也就是它們不包含理型,理型自然不可能從感性認識中獲得,柏拉圖認為,隻有辯證法可以見到理型,而辯證法源于愛(愛洛斯,Eros),哲學完全基于這個愛。
需要注意的是,希臘語中“愛”的表達有三種,愛洛斯、友愛(Philia)、博愛(Agape)。
愛洛斯,是單方面的愛,是純利己的行為。
友愛,是期盼彼此都能幸福的相互之愛,亞裡士多德認為,要維持一個共同體,除了具備正義,友愛也很重要,“如果人與人之間充滿友愛,正義便可有可無,相反地,即使所有人都是正義的人,友愛仍舊不可或缺。”
博愛,指的是神給予人類的不論得無的無私的愛。
在人類的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無論哪一個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理性有時是制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性做出取舍,進行加工,世上絕不存在單憑理性就能成就的事業,所以,情感和理性如同一對合作夥伴。
柏拉圖指出,愛(愛洛斯),是一種向往,是不完全者受了完全者的吸引而起的一種向往。
那被貶到感覺世界中的靈魂,就像患了思鄉病一般,時常想與那“絕對全”合而為一。
這種聖潔的向往之感隻有在塵世的愛情中、友誼中、審美的享受中,可以略略得到滿足。
但是,那“化身于物質中的理型”,終究是不能滿足靈魂的,因為它曾在天上界眺望過理型的曼妙,隻要被物質世界的事物喚醒記憶,想起那完美的理型後,它就無法抑制眷戀故鄉、思慕理型之情,它需要的是“純粹的理型”,所以,它要用純粹的思想去直接觀照“純粹的理型”。
柏拉圖認為,“戀愛者和藝術家的熱情也不過是像這哲學家拜倒于無遮掩的真、理想境的美、絕對性的善之下的熱情之一部分,而且是很薄弱的一部分而已。”
靈魂的記憶在被感性知識喚醒之後,數學便成為了從可見世界到可知世界、從意見到知識這一過程中關鍵一步,它提升靈魂,使其超越可見世界,達到永恒的可知世界。
柏拉圖認為,數學,或至少幾何學,為在我們周圍的流動的物質世界與平靜的、理想的、完美的思想世界之間的鴻溝提供了一個直接的例證,是通向可知世界的大門,一個希望理解任何真實事物的人必須經過的大門。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對普通人還是哲學家,數總是此物或彼物的數,普通人的數是像軍隊和牛這樣的集合的數,哲學家的數是純單位的數。
正因為堅信數學是通向可知世界的橋梁和大門,所以柏拉圖認為,數學是針對理想國統治者——衛士的教育的重要一項。
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說,衛士的訓練有整整10年完全是數學的,也就是在20~30歲之間幾乎不做任何别的事情,這可比今天人們對那些準備成為職業數學家的人所期待的時間還要長。
而且,“他們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時候分散學習的各種課程内容加以綜合,研究它們相互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和事物本質的關系”,因為“這是能獲得永久知識的唯一途徑”。
看到了吧,雖然柏拉圖對于關系的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提到它時,都将其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而且,“這也是有無辯證法天賦的最主要的試金石,因為能在關系中看事物的就是一個辯證法者,不然就不是一個辯證法者”。
柏拉圖這樣做的理由也很清楚,為了更好地統治,衛士需要将注意力從可見世界轉向可知世界,因此,對他們進行教育中的關鍵一步是“就像在兒童們擲貝殼的遊戲中,貝殼在瞬間的一翻轉那般,靈魂,從黑夜般的昏晦的日子裡轉過身子來進入真正的白天,這是一條向着‘是’(實在)的上升之路,後者,我們将要說,它是真正的哲學”。
擲貝殼的遊戲大緻是這樣玩的,孩子們将一個貝殼或碎陶片抛入空中,這貝殼一面漆成黑色(代表黑夜),一面白色(代表白天),他們喊着“黑夜白天”,根據落地時貝殼的顔色決定其中一方追,另一方逃。
這裡所說的“瞬間的一翻轉”就是柏拉圖倡導的:教育的作用是轉身,轉身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數學教育,數學“将靈魂從變化着的事物中拖拽出來使它去面向那‘是’(實在)”,它“自然地喚醒思想的力量……以引導我們達至‘是’(實在)”。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頭條号,坤鵬論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台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