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原來的意思是說,呆得像木頭雕成的雞一樣。
這個典故,說的是紀渻(shěng)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訓來訓去,卻訓成完全相反的樣子。比喻看似呆,卻有很強的戰鬥力。原意為褒義詞,說的是這樣的鬥雞戰鬥力強。
但是後來,用作貶義詞,形容一個人有些癡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諷刺“像木雞一樣麻木”。
可是,呆若木雞是一種回歸自我的能力,讓自己能充分去應對周圍環境,以及變化莫測的世界。不管外界如何,自己專注自己的積累和建設,戰鬥的時候,才會有勝利的把握。
類似地,西方哲學中,斯多葛學派的苦修原則,推崇将人的靈魂建立為“内在堡壘”。
這種所謂的“内在堡壘”,說的是内心不被外界的煩惱、動蕩等所幹擾。與此同時,内在堡壘也不是象牙塔,而是在我們内心中,建立屬于自己的避難所。
這個避難所,是有高度的,站在裡面,可以擁有廣闊的視野,能讓人思考各方面的得與失、成與敗。
同時,這個心靈的内在堡壘,也是我們行動的基礎,能讓我在适當的場合,用恰當的方式去行動,而不是過于柔弱或者偏激。
說得有些複雜,其實就是經曆過很多事情之後,随着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人也變得成熟起來。不再被外界的變化所幹擾,隻去做自己掌握的事情。外在表現,看上去很呆。這也是成熟的表現之一。
就像那隻木雞一樣,聽到其他鬥雞的叫聲,已經毫無反應。因為它的精神,處于高度凝寂的狀态,看上去就像木雞一樣。
當别的鬥雞看到這樣一副樣子,沒有一隻敢跟它交戰,隻好回頭跑掉。此時,這隻鬥雞已經無敵。
感謝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