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4:18

著名作家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一書中寫道:“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可以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

現實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每個人都會趨向有利的一面,避開有害的部分。

對于如何最大程度地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經》中給出了答案:“和其光,同其塵。”

這句話在《道德經》中一共出現了2次,它的本意為混合各種光彩,也吸納它們帶來的塵埃,後世引申為含斂光耀,卑以自牧,與世無争的生活态度。

01藏鋒斂锷,低調做人‍‍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和其光同其塵)1

《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锉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老子認為,道本身的屬性是虛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是無邊無際的。深淵啊!好像就是萬物的祖先,挫傷它的銳氣,解決它的糾紛,收斂它的光芒,讓它混同塵世。

如果把這一觀點運用到為人處世上面,我們可以理解為:才能和功勞都是虛無的東西,我們不要過于看重它們。

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自己有多高的功勞,有多大的才能,都不能太招搖或者顯擺,尤其在自身能力還比較弱的階段更不能高調。做人一定要懂得藏鋒斂锷,明哲保身。

比方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雖然胸懷大志,但在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句話時,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裝作害怕打雷的樣子,從而打消了曹操對他的猜忌。這就是藏鋒斂锷,韬光養晦的表現。

倘若劉備聽到曹操的吹捧而沾沾自喜,那麼他早就被多疑的曹操殺掉了,也不可能有後面創建蜀漢的成就。

由此可見,想要成大事者,必須有藏巧于拙,低調内斂的一面,為人處世不可太過張揚,要沉得住氣,耐得了打磨的階段,同時要做到靜待時機,伺機而動。

02謹言慎行,安分守己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和其光同其塵)2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老子指出,聰明的人知道事物的本質但并不會多說,而喜歡高談闊論的人往往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是不明智的表現。堵塞欲念的口,關閉欲念的門;摧折人們的銳氣,化解人們的紛争;涵蓄人們的光耀,混同人們的行迹,這就叫做深奧微妙的道。

事實也确實如此,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那些平常喜歡說話的人并不見得有多厲害,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是一知半解,做事情也毛毛躁躁,錯漏百出。

而真正能夠踏實做事的人,一般都不會喋喋不休,他們更習慣用事實說話,也更容易做出一些成績。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和其光同其塵)3

實際上,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一個人不分場合,不看對象胡吹海侃,一不小心就會說錯話,無形中得罪了人都不自知。

再者,沒有了解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說話也要注意,口無遮攔,相對的很容易讓自己吃暗虧。

例如,你剛入職一家公司不久,看到一個李姓員工每天無所事事,你就忍不住和旁邊的同事嘀咕:“小王,那個小李他為什麼這麼閑,好像都沒什麼工作任務?領導不會說他嗎?”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和其光同其塵)4

同事隻是笑笑說:“你還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少管他人,先管好自己的嘴巴吧!”

後來,你才發現原來小李是老闆的侄子。幸虧你聽了同事的話沒有亂嚼舌根,否則很難在公司立足了。

所以說,人說話不要信口開河,一定要三思,以免禍從口出。做人還是要低調謙遜,安分守己,不要老想着嘩衆取寵,沽名釣譽,也不要看到什麼就亂加評論,這樣隻會顯得自己膚淺和無知。

此外,為人要态度随和,不要故作清高或者傲慢自大,否則在生活中就會缺乏朋友,遇事孤立無援。

道德經中如何看待事物轉換(和其光同其塵)5

總之,“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為人處世,不要貪名愛利,居功自傲,而要謹言慎行,隐匿鋒芒,如此才是趨利避害的大智慧。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