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不能世,百念久灰冷。偶随出山雲,托迹暫人境。”
北宋崇甯二年(1103),38歲的江西才子饒節,徹底舍棄了這世俗繁華,在鄧州香岩寺削發出家。
這位以詩才聞名朝野的臨川才子,褪去一身風塵換上袈裟,舍棄俗名“饒節”改法号為“如壁”。親朋眷屬、官爵利祿、田産寶物,頃刻之間消散為烏有,如鏡花水月、泡影夢幻一般。
袈裟一領、佛經幾卷,與孑然一身的如壁禅師,相伴于青燈古佛之前。
“閑攜經卷倚松立,笑問客從何處來。”
如壁禅師鐘愛閑禅師的這句詩,往往以此自比,便自号為“倚松道人”。而“如壁”這一法号,與中土禅宗初祖達摩頗有淵源,禅師曾作詩提及過他面壁的典故。
“四十九年無一字,少林面壁太忉忉。世人未會個中意,試把遺編讀一遭。”
如壁禅師出家後,在杭州靈隐寺挂單過一段時間,後來輾轉去到襄陽天甯寺住持。他在襄漢駐錫的時間很長,期間相當深入地鑽研經藏,在僧俗兩界都相當有名望。
這位昔日的才子,仍舊以詩歌聞名遐迩,是“江西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少年時期就離開家鄉臨川,遊曆于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增長見聞的同時也提升了詩歌格調。
香嚴如璧,又文本為“香岩如壁”、“香岩如壁”,本文統一作“如壁”。禅師畫像不存,此畫像非本人。
而他令人感慨的僧俗人生,也緊緊圍繞着“詩”這一主題,兩者渾然一體難以分割。
大俗大雅,大雅大俗如壁禅師的前塵影事,其實非常俗氣,但細細想來又是雅的。
公元1065年,江西臨川的一戶人家,喜氣洋洋地迎來了一名男嬰,家裡人給他取名為“饒節”。“節”,它的本意是竹子生長莖葉的部分,引申為“兩段物體連接的關鍵部分”,而後衍生出“關鍵、決定性作用”等意思。
由此可見,家族成員對這個呱呱墜地的嬰兒,給予了相當大的期望。按照“節”的含義,他又有了“德操”和“次守”這兩個“字”,無不透露着濃厚的儒家價值觀。
事實上,江西臨川是名副其實的“才子之鄉”,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比如“太平宰相”晏殊、“新古文運動骨幹”曾鞏、“熙甯變法領導者”王安石、“宋代小令聖手”晏幾道等等,這些人物都是從臨川走出來的,可見當地的文教風氣多麼興盛。
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饒節,順理成章地入學讀書,而後為功名利祿四處奔波。
才子之鄉,江西臨川
因此說,如壁禅師前半生的故事,确确實實是相當俗套的。
他少年時便師從呂希哲,大家對這位人物可能不了解,但他的背景實在大得吓人。呂希哲少年時期,和張載、程頤、程颢、王安石等人是同學,他們曾有過一段外出遊學的難忘經曆。
名師指點、天資聰穎、遊曆豐富,這種種條件集中在一個少年人身上,他必然是要驕傲不已的。
“先生之氣蓋天下,當時流輩退百舍。醉中咳唾落珠玑,身後聲名滿夷夏。” (《李太白畫歌》節選)
他曾在見到李白的畫像後,寫了一首長長的詩歌,表達自己對他的仰慕之情。饒節說自己對300多年前的太白五體投地,隻是今天才看到他的畫像,于是沐浴齋戒後頂禮膜拜。他在詩中盛贊太白仙風道骨,追憶詩人那些舉世聞名的“逸事”。
“肅然可望不可親,懸知野鶴非雞群。天寶之初天子逸,先生醉去不肯屈。”
通用的李白畫像
饒節在詩中稱,自己一見到畫中李白的樣子,就知道他絕非俗世之人。遙想當年力士脫靴的盛舉,那“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氣度,多麼令人心馳神往啊。隻可惜自己生晚了,不能親自一睹先生的真容,如若能與之交遊,那可真真三生有幸。
“再拜先生淚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事實上,青年時期的饒節也的的确确像極了李白,他有過一段肆意放蕩的遊俠生涯。
在四處遊曆期間,饒節不斷地向人舉薦自己,希望能夠建立一番功業。然而與衆多的文人一樣,他們每每隻能憑借着詩歌文章受到重視,而無法獲得實質上的權力與地位。于是,心高氣傲的饒節效仿李白,經常在酒肆中喝得酩酊大醉。
“遭遇不順便縱酒爛醉,往往數日不醒。”
《飲中八仙歌》圖,文人酗酒成自古以來的慣例
如果隻是喝悶酒還好說,但青年饒節的酒品也不太好,總是鬧出一些重大新聞。
他喝醉酒之後,經常爬到酒樓的屋頂上忘情高歌,唱到傷心的地方就痛哭流涕。總之,這樣一個醉鬼在屋頂上又哭又唱,通宵達旦引得四衆鄰人側目。這還不算什麼,他有一次醉酒後,直接縱身跳入汴河當中,周圍的百姓都被吓壞了。
幸好有一艘客船經過此處,将其撈起後才撿回一條命,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見《老學庵筆記·卷二 》)
這樣的一個“酒瘋子”,哪個人敢重用他?直到35歲以後,饒節才因詩才出衆,被當時的宰相(右仆射)曾布聘為門客。
門客這種職位着實無足輕重,對宰相曾布來說,隻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罷了。但饒節偏偏不自知,非要摻和到政治中去,很快就被曾布趕出宰相府。
《老學庵筆記》
曾布是著名文學家曾鞏的弟弟,與王安石是名副其實的老鄉。他考中進士以後,得到王安石的舉薦,得以入京面聖且受到重用。此後曆經宦海沉浮,數次掌握大權又落敗,在徽宗即位後拜相右仆射。雖然官職低于左仆射 ,但曾布性格果敢且頗有手段,實際上掌握了大部分權力。
曾布與大文豪蘇轼的私交不錯,但在政治上屬于不同的陣營,東坡落難時他并未出手相救。
饒節成為曾布的門客後,卻數次提出建議,請求他重用蘇轼以及“江西詩派”的祖師黃庭堅。起初,曾布看在饒節是名士且同鄉的面子上,并未與之做過多計較。但這個人性格頗為執著,三番五次說起此事,曾布不悅便隻能将之轟出府邸。
這樁往事其實無比爛俗,幾乎是許多文人命運的真實寫照。不過,大家接下來的選擇并不一緻,有的繼續在宦海中沉浮颠沛,而有的則幡然悔悟步入另一番境界。
毫無疑問,饒節是後者,他在35歲那年削去了頭發,在大俗之中推開了通向大雅的大門。
曾布
仲尼弟子,達摩子孫“文章于道未為尊,争似無為實相門。要做仲尼真弟子,須參達磨的兒孫。”
自此,江湖之中再無浪蕩的江西才子饒節,隻剩下獨倚古松的佛子如壁。隻是,半路出家的文人,雖然頭皮上空空如也,但心裡仍難以舍下世間之法。而宋朝佛教新興的風氣,則為饒節這樣的失意文人,找到了儒佛之間的平衡點。
雖然宋朝曆史上并未出現“三武一宗”這樣排佛世間,但崇尚儒學的士大夫對釋教始終不容,這集中體現在宋初的範仲淹、文彥博等大儒身上。有學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是唐代韓愈排佛的延續,池光雪庵個人是認同的。
不過庵主需要向各位指出的一點是,唐人以及宋人所謂的“排佛”,其對象并非是佛學,而是佛教。
韓愈
作為自東漢明帝時期就傳入的外來宗教,佛教在與儒道長期的鬥争過程中,不斷地改變面貌以适應中土。這裡的“面貌”,所指的是它的倫理、組織以及經濟等方方面面,但其立教的核心思想卻從未動搖。
事實上,曆代大儒對佛教不滿的地方,無非也就是倫理、組織以及經濟等方面,對于其核心教義并不太感興趣。這樣講或許過于抽象,庵主舉兩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以儒家為代表的華夏傳統文化,側重于倫理政治而缺乏關于宇宙人生的探讨。雖然後來興起的道教在這方面做了些補充,但其内容要麼過于樸素,要麼過于破碎而缺乏系統性。從域外傳入的佛學思想,以其高度的缜密與系統性,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廬山慧遠
故而,儒佛之争雖然由來已久,但儒家并不能從根本上擊敗它。即便是著名的“反佛鬥士”韓愈,所反對的也不過是外在的佛教,他本人對佛學的理念并未全盤否定。在儒家士大夫當中,更有王安石、蘇轼、黃庭堅這樣對佛學孜孜以求的人物,佛學思想可以說滋潤無數人的心靈。
因而,在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出現之前,儒佛并立且互相融合借鑒。這一點,在如壁禅師的詩中體現得淋漓盡緻,他說自己既要做“仲尼子孫”,同時又要成為“達摩子孫”。
與唐朝相比,宋朝顯得過于溫和婉約,即便是儒佛之争也是如此。
唐代的禅師可謂是個性十足,甚至可以說驚世駭俗,這從很多的公案語錄中就能看出。比如著名的天然丹霞禅師,同樣是飽讀詩書的儒生半路出家,卻呈現出與如壁禅師截然不同的氣象。
他剃度之後,馬祖道一要與之相見,丹霞禅師卻大咧咧地騎坐在祖師像上,将在場的人都吓了一跳。不過,馬祖道一得知後十分高興,向旁人說“我子天然”,天然丹霞的名号也就由此而來了。
馬祖道一
此後,丹霞又在雨後遇到一位女子,因道路泥濘不敢行走。他見狀後便走上前去,抱着這位女子過河,将與之同行的道友驚得目瞪口呆。這件公案,還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口頭禅”——“我已經放下她了,你怎麼還沒放下呢?”
當然,丹霞禅師最著名的公案,還是在寒冬燒佛取暖。此事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比如黃檗希運、德山宣鑒、臨濟義玄等禅師,無不展現了激烈峻峭的接引風格。
以臨濟一脈為代表的禅師,将“當頭棒喝”、“呵佛罵祖”的宗風發揮到了極緻,這在中華文明史上都是一大奇觀。而其他法脈下的禅師,也往往有着各自獨特的接引之法,無不顯露着各自獨特的風格與個性。
而宋人明顯要溫和多了,“江湖禅”(此江湖為江西、湖南)向着“文人禅”轉變,在形式上又糅雜了儒家的特色。
臨濟義玄
池光雪庵認為,個中的原因可以一分為二,也就是佛教外部與佛教内部。
因而,禅宗僧人才會顯現出如此峻烈的風格,掙脫一切外在束縛直指人心。但到了宋代,其外部和内部的壓力要小很多,自然就無法出現如此激烈姿态的僧人了。當然,這也僅僅是庵主的一點淺薄見解,僅供各位讀者參考便是了。
那麼,為何在講到如壁禅師時,要插入這樣一大段不相幹的内容呢?
其實,這正是庵主撰寫本文所要表明的觀點之一,那就是佛法之形式往往随機而變。如壁禅師作為宋朝人,他自然深受時代的陶鑄,即便在出家後也顯現出與前輩們不同的風格氣象。唐代禅師所側重的解脫對象,是上上等根器之人,而宋代禅師則明顯降低了門檻。
唐武宗
唐人接引采取棒喝機鋒,宋人則以文字為指趣,這是我們應當注意且加以區分的事情。正是這樣迥然不同的機緣,使得唐宋禅師的覺悟之路迥然不同,如壁禅師所作禅詩的争議也就由此而來。
一首禅詩,争議不斷如壁禅師在禅宗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或者說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他在宋詩尤其是禅詩中的地位很高。
呂本中曾将以黃庭堅為首的25位“江西詩派”詩人排名,如壁禅師排在第5名,他也成為研究宋詩中繞不過去的人物。而南宋的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更是将如壁禅師列為“詩僧之首”(僅為北宋),可見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多麼了不起了。
但是,如壁禅師的詩歌有十分明顯的缺陷,這一點與黃庭堅是類似的——不流暢。他的詩中往往摻雜了許多佛門公案典故,因而損害了可讀性,同時破壞了詩歌的靈性。
江西詩派代表人物
“道人散步過茅堂,憐我毗盧塵覆藏。
戲出當年三昧手,一彈指頃放毫光。”
比如這首詩,寫的内容是給毗盧遮那佛裝藏的事情,就用了大量佛教詞彙典故,不通佛理的人很難理解。
“華嚴台上平如掌,自是遊人路不通。
要識普賢真境界,亂山如浪湧雲中。”
這首詩,實際上寫的是如壁禅師居住在深山時,獨自漫步觀賞景色的瑣事。但是,他又要通過這件事來闡述佛理,大量的佛教詞彙夾在其中顯得比較晦澀。如果不是手上有曆史學家考證過的年譜,庵主其實也不知道他具體描繪的是什麼事情。
“贈子倚松真襪樣,不須裁減不須增。
青山自有白雲襯,莫向紅塵取次行。”
這首詩是寫他送給一位叫張師哲的居士襪樣的事情,但又要借這件事情打機鋒,因此就顯得比較“怪異”。我送你這一對襪樣,你不要裁減也不要多增,這就好比是佛性一樣啊。它如同青山巍然不動,任憑白雲變幻流動,這佛法的真谛也是如此,切莫向紅塵外物中求取。
深山佛寺(位于雞足山)
如壁禅師現存的詩歌超過300首,其中一大半都是上述風格,雖然構思巧妙、說理精湛,卻很難被一般讀者所接受。甚至,一般的學佛人也很難透過文字,去揣摩這位禅師的境界到底如何。
原因就在于,他的詩的确闡述了很多佛理,但這些典故經上都有,不能算是他個人的體悟。而一些文字中雖然有體悟的内容,但也僅僅限于方法次第的層面,見不見性始終無從知曉。
正是這種接引方法,使得如壁禅師門下的弟子中,豁然開朗的寥寥無幾。他到了晚年的時候非常着急,但始終都不能讓弟子們開悟,每日也無非是照本宣科地講經而已。不過有一天,他在堂上開示的時候,忽然被啄木鳥啄食樹中蟲子的聲音吸引,當下豁然開朗而吟出一首詩。
“剝剝剝,裡面有蟲外面啄。
多少茫茫瞌睡人,頂後一錐猶未覺。
若不覺,更聽山僧剝剝剝。”
(收錄于《五燈會元》)
這其實不能說是标準意義上的詩了,準确來說應該是一首偈。禅門公案中稱其令很多人當下頓悟,但是也有很多人不認同它,近900年來争議一直不斷。
啄木鳥(國畫)
在這裡,庵主将這則公案做個補充,也就是将如壁禅師上堂開示的内容列出來。
“變化密移何太急,刹那念念一呼吸。
八萬四千方便門,且道何門不可入?
入不入,曉來雨打芭蕉濕。
殷勤更問個中人,門外堂堂相對立。”
它的全部過程應當是這樣的,即禅師以“苦谛”為題去開示弟子,說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生滅變化當中,衆生于呼吸刹那之間流浪生死而不得解脫。(變化密移何太急)
接下來,禅師再簡單地講了“集谛”的内容,也就是衆生斷斷相續的無明執著,各種煩惱的念頭從未間斷。(刹那念念一呼吸)
表面上來看,公案開示并未涉及“滅谛”,其實也是隐晦地提及了。禅師說,既然娑婆世界如此之苦,那我們為何不尋求解脫以離苦海呢?然後呢,如壁禅師又講了“道谛”的層面,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解脫之法,為何你們一扇門都找不到呢?(八萬四千方便門,且道何門不可入)
注意,他開始打機鋒了,以“雨打芭蕉”作為例子去敲擊弟子。下雨了,雨水滴落在芭蕉之上,芭蕉就全部都濕透了,你們入道正應當如此啊。
《五燈會元》目錄
庵主個人猜測,或許因為如壁法師是文人出身,他舉的這個例子也過于文绉绉的。很顯然,堂上的弟子都不能理解師父所開示的内容,于是,禅師就有點着急了,一個一個地詢問他們,但大家仍然一頭霧水地站在那裡。
正當此時,窗外啄木鳥的聲音傳過來,如壁禅師本人也豁然開朗,便有了上面的那首禅詩或者說偈子。它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呢?近900年來沒有标準答案,大家對此争議不斷。
有人說,樹幹中的蟲子比喻“火宅中的衆生”,茫然瞌睡蟲比喻“堂上未悟的弟子”,頂後一錐比喻“迫切的生死大事”。
也有人說,啄木鳥比喻“未開悟的弟子”,樹幹裡的蟲子比喻“佛性”,而樹幹則是“八萬四千法門”。
也有人認為,如壁禅師領悟到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因而以别樣的“棒喝”方式(老僧剝剝剝)來敲打學生,頗有臨濟宗風的峻烈風采。
還有人認為,這體現了漸修與頓悟之間的差距,比喻無限煩惱是不可能一點點消除的,必須一下子心性澄明才行。
還有人則認為這不過是禅僧故弄玄虛,總之,說什麼的都有,這也是禅宗公案的一大特色。
佛教的世界地圖
至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池光雪庵就不與各位讨論了,畢竟我個人的看法也隻是偏見罷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隻不過是向大家介紹這一樁禅門逸事罷了。當然,如果各位能從中領略到不同時代宗師的不同風采,那就更好了。
正如庵主在前文中所說的那般,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運機緣,一個時代也有着它獨特的風貌與方向。個人之于佛法,佛法之于時代,其實都是互相影響的,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看待。
因為一些瑣事導緻太久沒有動筆,所以這篇文章實在寫得過于差勁,内容細碎到庵主自己都有點看不下去。沒有辦法,也隻能這樣倉促結束了,還望各位讀者多多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